教會-上帝的「召命」(教會觀)

著名英國福音派牧者及神學家斯托得(John Stott)說過,要思索怎樣成為一間有生命力的教會之前(living church),必須先假設基督徒們都有三個共同委身的目標,就是委身於「基督的身體」、「教會的使命」,以及「教會的更新」。


委身於基督的身體,因為教會是上主在基督耶穌裡,為著自己的榮耀而揀選的,是祂用自己的生命所救贖的。教會縱然不完美,甚至千瘡百孔,形式與制度甚或強差人意,甚至失落了起初的愛心與傳福音的熱忱,我們仍可委身於教會,因為上帝就是這樣委身於教會的。


委身於教會的使命,因為我們深信教會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從罪惡的世界被召歸向神,更為領受基督的差遣,進入世界去見證和服事。基督作了我們最佳的榜樣,祂呼召我們延續道成肉身的使命,進入他者(otherness)的世界,帶著十架上的饒恕和復和,至死忠心地走進週遭世界的疏離、冷漠、哀痛、仇恨、貧窮、不義和受欺壓的人群中,見證神國降臨的大能,彰顯基督福音的大愛。


委身於教會的更新,因為我們認定聖靈在每個世代,都仍然藉上帝的話語來更新教會,好叫上帝的永恆計劃,可以藉著每一個屬神國度子民得以成就,並與祂一同分享榮耀和冠冕。


18年來,「葵涌堂人」見證了上主無盡的祝福:從清一色「學生教會」,到現在「老中青少幼」五代同堂;昔日年少小伙子,今日多已成社會棟樑,成家立室;由「朝行晚拆」的一個課室,到星期日不敷應用的三千呎堂址;由植堂堂委,至土生土長的委身執事、組長和事奉人員,甚至多有肢體奉獻全時間事奉;這些一切,都全賴上主不論順或逆的恩手引領。然而,若我們都缺乏上述三個共同的委身,教會可以變得「只有事工,沒有教會」,甚至只為自己的壯大和榮辱而打拼,這反是虧缺神的榮耀,不忠於基督委身的托付。


作為葵涌堂的核心價值,「全民教會觀」挑戰著每一個蒙基督恩召的神國子民,在世界不同的時空(聚合和分散的教會)活出「召命人生」。真正的召命人生,不是為自己世俗的追求和成功,尋求屬靈的藉口,也不是逃避教會事奉的傷痕和關係的護身符;真正的召命,必先誠實地回到自己生命最深的真相,在那裡,在上帝的同在中重新發現那個真正的自己,那個上主獨特而珍愛的創造,真正認識神,認識自己。這正是靈性的核心,也是我們可以全然委身獻呈於神的根本。


教會正是上帝的召命(church is the mission of God)-願我們同心合意順服聖靈,敬虔捨己,讓教會成為教會(let church be church),讓門徒成為門徒(let disciple be disciple),才能為神築夢,叫光照在人前,因為「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在黑暗裡的人。」


( 2013.11.17 )

Time is Love


時間,在基督信仰中佔有核心的位置-因為我們所相信和敬拜的,是一位在人類歷史時空向我們啟示自己恩慈和信實的上主。基督信仰的核心,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人生哲理,而是上帝的創造、救贖和終末的作為。上帝在時機成熟時,介入人類歷史,道成肉身,醫治教導,為我們死在十架,復活得勝罪與死權勢,叫萬物得以更新,在歷史時空下過得贖的生活,體驗祂的慈愛,生命成長以至邁向上主救贖終極的目標。


崇拜作為基督信仰最重要的表達,傳統基督教崇拜亦是以時間作為核心的結構,這就是由初期教會一直沿用至今的「教會年歷」(Church Calendar/ Christian Year)。教會年曆的時間和節期結構於主後四世紀大致完成,之後一直沿用至今。首四世紀教會對時令在崇拜中的運用,見證著早期教會信仰的核心,就是耶穌基督復活的復活,以及對聖靈經常臨在的信靠。宗教改革以來的西方更正教大部份主流教會(信義宗、改革宗、聖公會及循道衞理宗等),亦或多或少繼續持守這珍貴的基督教崇拜。


教會年曆以一年為一個循環,全年劃分為不同時期,配合節期節日,目的乃在幫助每一個在教會群體生活的信徒,在人生季節交替之年日,時刻活在基督的救恩和聖靈引導之中。因此教會年曆以基督生命和聖靈引導作為基督教信仰焦點和內容。年曆全年分為六個節期(seasons),其中五個屬於基督生平,而基督升天後聖靈降臨,教會建立而福音被廣傳,按此也訂第六個節期。這六個節期按次序就是「將臨期」、「聖誕期」、「顯現期」、「預苦期」、「復活期」,以及「聖靈降臨期」。


以教會年曆作為每年崇拜的時間結構,乃是培育信徒群體的寶貴屬靈傳統。首先,正如人生按季節交替而變化,教會年曆反映信仰生活的規律,幫助信徒將靈性的焦點對準上帝的作為和聖靈的工作,因此教會年曆又稱為「恩典教會年」。恩典年的觀念時刻提醒我們,救恩在信徒生命不同方面展現,都是上主賜給我們的禮物;因此年曆的結構要求我們專注於上主,而非人的作為。


第二,教會年曆的影響力,源於不斷重申和提醒我們在上主裡的身份和使命,幫助我們整理生命的優次。當我們周而復始地集體重述上帝的作為和恩惠,進深參悟當中的神學和價值,使我們不斷操練靈性成長成熟,以至成聖,活出基督。


最後,年曆幫助我們重視救贖歷史中的重要事件,通過群體的紀念與重演這些過去的事件,它們就「活過來」,在信徒群體當下的境況滿有意義地重臨,產生救贖的能力,成為我們個人信仰歷史的一部份。


今年三月開始,葵涌堂會嘗試以教會年曆作為設計整體崇拜的精神,包括詩歌、祈禱,以及講道內容的安排,也嘗試在節日引入一些創新性的「禮儀」,讓我們可以在集體敬拜中更專注於上帝的愛和恩典,並且激勵我們以具體的生命行動作出回應。願你我同有一心,靈性不斷成長,叫我們在人生流轉、或順或逆的季節裡,都持守上主的呼召,作主忠心的門徒。


( 2014.01.19 )


從「福音派」到福音


我們教會的名字是「基督教華人神召會葵涌堂」,因著我們有「神召會」的歷史背景,不少人以為我們是屬於「五旬宗」教會,但我們卻經常說自己是一間「福音派」的教會。作為葵涌堂的一份子,你有沒有想過「福音派」其實是甚麼意思呢?


研究福音派的歷史,可以追塑至宗教改革時期,但作為一個具體的基督教陣形(camp),可以算是20世紀20年代後美國開始的一種信仰意識。與基督教傳統的宗派不同(如信義宗、五旬宗、宣道會、浸信會、播道會等),福音派教會的定義,不在其組織架構上,而是在其對基督信仰上的宣認和踐行上。福音派植根於一組六個支配性的信仰,每一個都是至關重要,而且是以聖經為根據的。這並不單純是教義性的,也是關乎基督徒的生存模式(mode of existence),也就是說,這六組對基督信仰的認定,指引並規範了我們從何領受耶穌基督的救贖,並如今怎樣繼續經驗活著的基督的門徒生命。這六組基本的信仰就是:[1]


  1. 耶穌是主的威權:
  2. 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是作為有罪的人性和世界的拯救,是世界和人類的主。
  3. 聖經至高的權威:
  4. 聖經是上帝的自我啟示,是認識上帝的源頭,也是作為基督徒生活指導的最高權威。
  5. 順服聖靈的生命:
  6. 聖靈帶來了靈性的領悟和重生,並且使重生的人經歷與基督聯合的活潑生命。
  7. 個人皈依的重要:
  8. 重生得救的靈性是一種因個人領受基督救贖而來活生生的、個人性的皈依。
  9. 福音宣揚的使命:
  10. 宣揚福音具有信仰生活的優先性。
  11. 信仰群體的培育:
  12. 認識到信仰不只是個人的,基督徒的生活乃是「群體的基督徒生活」,因此門徒的崇拜、教誨、培育、佈道、見證、共同生活,成為信仰群體不可或缺的靈性塑造。


上述這六種認信,其實正是基督教會歷世歷代所共守的信仰。因此,福音派信徒同意,就實質的認信和踐行,福音派是歷史的基督教的正統信仰,也是超宗派的。因此,現今不同宗派如宣道會、播道會、浸信會等的信徒,都可以稱為福音派的教會,因為他們大多數都認信和繼續在不同形式上踐行上述福音派的信仰要義。


福音派教會在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因著其熱誠的宣教、創啟性的慈惠事業、以及活潑的信徒生活,因而對非信徒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可惜的是,80年代之後,西方福音派教會開始變質,不單在道德生活上失去見證(也因此失去感染力!)被世俗潮流文化-物質和享樂主義-同化,更渴望得到權力而傾向權貴,基督的福音不單被簡化成為廉價的福音:不談罪中悔改,只談生命滿足;不需捨命跟從主,只要天國入場券;不再關懷貧窮弱勢,只顧教會發展壯大。[2]這些現像,不單出現在西方教會,更在80年代之後漸漸影響香港教會的生態,其中之一是教會的中產化現象,導致教會只顧「內需」(照顧堂內信徒),而忽略教會作為基督救贖的信仰群體,如何激勵、培育和支持信徒,在社會上踐行福音和神國的見證。


在不公義的政權下,如何在失衡的教會裡、在撕裂的社會裡、在矛盾的衝突中,義無反顧地忠心於主耶穌基督,踐行福音真義,讓基督對全地施行的救贖被看見、被高舉、被尊崇,是作為門徒群體應盡的本份,也是忠心於上主的生命。

( 2014.07.06 )


[1] 麥格夫著,董江陽譯,《福音派與基督教的未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頁48-49。

[2] 賽德著,陳錦榮譯,《丟人現眼的福音派》(香港:天道,2007年),頁17-32


我和兒子有個約會


今年短宣,是過去參與多次教會短宣最特別的一次,不單是今次不用做領隊(謝謝小玲姑娘的勞苦啊!),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帶同兒子上陣,一同作傳福音的使者。作為牧者,我和茵茵早就立定心志,不打算亦沒有能力花金錢讓兒子諾謙在暑假「遊學」。然而,孩子身心靈的成長,卻有賴親身經歷上帝救贖的恩典和聖靈的引領,於是茵茵一早就為剛滿十歲的謙謙報名,參加台灣短宣服事。作為父親,與謙謙一起玩樂的日子倒不少,幫他睇功課也有時,但與他一起認真的事奉-不是一次半次-而是一連六日的密集式海外服事,不但對謙謙來說,誠然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屬靈經驗。感謝各短宣隊員的照顧,讓小孩子也有這個難得的事奉經驗。


感謝天父,謙謙從小所學的東西,如彈琴、普通話,以及他所喜愛的興趣(如摺紙、扭氣球),全都可以在今次短宣中派上用場,不單幫助團隊作為司琴,也充當手工組的小導師,甚至在夜市派福音包。作為父親,看到他可以不用跟著自己而能與肢體配搭事奉,心裡實在欣慰。歡喜並不單是看到兒子有到位的事奉,也不單是因為他獨立和適應的能力,而是看到父神為他這小小年紀所預備的恩賜,叫他可以如兩個小錢一樣,全然獻給耶和華,為神所用。


然而,孩子仍是孩子,認真的事奉並沒有叫他失去天真活潑的本性。事奉並沒有叫我忘記自己的本份,我的確是團牧,但也是他的父親。因此,在最後一晚,我也特意陪他在當地人民公園夜市跳一下充氣彈床,騎一陣電動小車,體驗斗六小朋友的週末娛樂(大半個小時只花了80元新台幣。)


短宣最後兩天的兒童營,謙謙識了幾位新朋友(噢,竟然用普通話交了朋友!),並且開心地一同參與營會最後一天的烹飪活動,離別時也不太捨得這些朋友仔。我想,不少短宣隊或者最專心的是:


把預備好的節目盡力做好,也期望有更多人聽到福音,但兒子的真心話,卻提醒我,遠赴他方,不單為主的福音努力,也是在經歷在基督裡無分地域、無分國藉和種族的屬靈團契。福音並不是頭腦的相信,而是被基督的愛呼召,與眾聖徒一同在恩典裡進入神的國度,共享天父所預備的生命盛宴。


短短的六天短宣,讓我們有機會住在一起、食在一起、事奉在一起,一同分享,一同禱告,彼此配搭,互相補足。它其實不一定是一種事工,它更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真實而道地的教會生活,不一定需遠赴海外,卻可以在你我中間實踐,因為那裡有主的靈,那裡就有自由,能活出基督的屬靈團契。因此,我掛念仍在斗六事奉的洪牧師和長執們,記念他們忠心承擔和帶領教會的心力;我掛念學傳同工惠敏,記念她矢志奔走全台灣大學校園的福音使命;我掛念幾位斗六教會的年青人,願他們在主裡繼續熱心事主事人,在年青火紅的年代,成為基督的忠心見證;當然,我掛念那幾十位可愛的兒童,願他們在主的愛和真理中繼續成長,成為主合用的器皿。


屬靈經歷使人成長,謙謙也不例外。台灣短宣回來後,他彷彿大個了。我不知道他將來如何,只願這次短宣在他人生中是一個起點,讓他好好裝備和成長,日後成為見證宣揚基督福音的忠心門徒。


( 2014.08.17 )




教會選舉與民主制度


這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最好的時候!正值特首普選爭議閙得火熱沸騰,大專罷課在即的前夕,葵涌堂今天要舉行第四屆執事選舉了。或許時間巧合得有點諷刺,然而這卻讓我們更認真思考,教會選舉所謂何事。


現代政治學強調民主制度有助建立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公民身份在於其所獲賦予的公民權利,包括享有各種人身、言論、參與社會,以及決定生活的自由。人們相信這些公民權利是與生俱來和人人平等的,因此公民透過選舉向某些人委託出自身某些權利,選出一個民主政府管理社會的共同生活。民主政府的任務乃是透過法治、制訂政策和民主程序,致力保護社會中每一個公民的自由不受損害,並且不斷促進公民社會的權利和義務。自由與平等確是社會珍貴的核心價值,回顧自啟蒙時期西方近300年歷史,基督信仰的先賢也是最先為被壓迫者爭取自由和人權的鬥士。然而,若基督徒把追求自由與平等的訴求,凌駕於對上帝的信,我們便會失去基督信仰真正的核心-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生命和群體。


從本質而言,教會其實並不民主!牧「民」從來不是自己的「主」人,因為我們的主,乃是那位被釘十架,替我們贖罪,賜我們新生盼望,召我們出黑暗進入神國度的主耶穌基督。因此,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全體的頭(弗一23),也就是總指揮,以致教會不應自己決定前途和方向。她必須聽命於耶穌基督,忠心於上帝的真道,以生命見證主的救贖。與此同時,教會個別信徒又是基督身體裡「多元」的肢體(林前十二12-31),聖靈按己意賜給每個信徒不同的召命和恩賜,為要叫我們在世上得以配搭發揮,彼此相愛,使上帝和基督得榮耀(弗四11-16)。教會選立屬靈領袖、選舉執事,為的就是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帶領這合一而多元的教會群體,彼此培育、聆聽、造就、服事、宣揚、見證、期盼,高舉耶穌基督得勝的福音,學習過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


教會領袖當然需要有良好生命見證,否則見證就是虛假的。這見證不單是他在教會的事奉,更是他日常生活如何跟隨基督的真相。這不只是一般道德的善,更是對上帝的忠心和敬虔。很多人不想被選為教會領袖,正是以為這生命的要求甚為嚴厲,以致沒有信心做得好。然而,忠心於基督的生活,不就是耶穌要求每一個認真跟隨主的人所當要行的窄路嗎?並沒有「平信徒」可以在信仰躲懶這回事!在這個被權勢傾覆的世代,教會確實需要領袖,但不必然是「強者」;相反,在基督走上十字架的一生裡,我們不單看到一個順服上帝,醫治病患,持守真理的生命,也看到一個會哀哭,會軟弱呼求的耶穌,但最後,祂的謙卑勝過了強暴,祂的復活克勝了死亡。謙卑、順服,願意生命不斷成長學習,時刻依靠神,甘心被神塑造使用,才是領袖必不可少的。


民主制度所追求的人權和自由,有其內在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教會也當在謊言歪曲的社會為受欺壓者發出正義的聲音;但那份神聖尊嚴仍然來自神聖的上帝和祂恩慈的創造與救贖。因此,教會既宣告福音,自身也必須時刻檢視自己會否仍落在專制、剝削和霸權的罪之中,以致她可以活出和持守所信之道,見證基督救贖的大能大力。教會選舉在即,你所選的,你明白嗎?


( 2014.09.21 )


歸回 ‧ 昂首 ‧ 再踏步


每年元旦,世界不少地方都放烟花,一同歡慶新一年的來臨,並期盼未來新一年會比往年好。然而,印尼航機失事,以及上海外灘樂極生悲的慘劇,卻死傷沈寂,死難者的親友無不在傷痛中踏入2015年。當人以為可以憑自己力量掌握生命,誰會想到生命明天或許就會隨風消逝呢?這不禁讓我想起耶穌教導眾人的比喻(路12:17-21):


「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 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是甚麼令我們的靈魂得著安息呢?有位友人在多年前告訴過我,他的目標是儲起一千萬現金才能退休,好讓自己能繼續現時的生活(或許今時今日,這數額還要大幅提昇!)。然而,神卻稱為自己積穳財富以求生命安穩的人為無知,並且在神面前是貧窮的。有時,有錢人貪得比窮人更多,因為他們不想失去已經擁有的物質生活和享受。前政務司長許仕仁的審訊,正揭發了一個精明能幹的高官,如何在其奢華生活中不能自拔,最終走上牢獄之途。我們或許都不算是貪心,但我們往往都不自覺地,以教育程度、職業銜頭、薪金、銀行存款、樓宇面積、保險金,甚至子女未來教育等,作為我們處世的指標。我們或許不像比喻中那財主一樣,明目張膽地欺哄自己的靈魂,但我們也許會在這動盪不安的世代裡,暗暗地為追求自己的生活而對靈魂俏俏話一番。很多人信神,信基督,但卻與世人沒有分別,星期日「或會」返教會,甚至奉獻;然而除此之外,我們追求世人所追求的,響往世界所響往的。我們對耶穌基督的所是和所行,並父神在祂裡面所成就的救贖,以致如今聖靈如何繼續帶領世界,邁進上帝終末成就的拯救,其實一無所知。


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這是一個迷失的時代;這是一個基督信仰迷失的時代。因為迷失,所以我們不再知道自己的生命情歸何處;我們被世界牽著鼻子走,人云亦云,凡事只好跟大隊,最好更是贏在起跑線,免得日後輸在弱肉強食的市場資本主義經濟裡。在這個高度複雜、專業層級化的全球市場經濟體下,我們被迫進入它的「遊戲規則」,否則似乎難以生存。信仰在這種競爭主導的壓力生活下,不是變成心靈的安慰劑,就是被轉化為附助事業的領導或管理工具。我們將基督的信仰據為己有,「適時地」-特別在我們遇到困境時,幫助我們過渡這毫不容易的生活。耶穌基督,祂不再是我們生命唯一的主;祂的確是上帝差派拯救我們的僕人,但祂更像我們家裡的僕人,聽我們所求,過於我們順服祂的引領和塑造。


2015-2016年,葵涌堂的主題是「歸回基督.矢志行道」,我們期望透過不同的形式,與大家一同在這混亂的世代,尋著生命真正穩妥的錨,歸回擁有我們生命主權的上帝。無論你信主幾耐,已返教會多少年,我盼望大家一同重新回到基督信仰的「原點」,在三一上帝的創造、救贖和終末裡,重新認識和認信耶穌基督莫大豐盛的救恩,以致我們以基督為首,經驗和踐行真實無偽的信,在這上帝創造的世界裡,踏步上前,迎向上帝為我們所預備的豐盛未來。


( 2015.01.04 )


閱讀不是求知識?


北宋黃庭堅有云:「一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人以讀書為修心養性,也有人寒窗苦讀,為的是一記功名,一展抱負。今天,就算讀過書的人,都會言語乏味,不少更是面目可憎。讀書是為了知識,使人「明德格物」,然而,現代的社會、學校、家庭,這些原本塑造人類群體的地方,卻不斷強調讀書是為人生賺取「本錢」:人越早、越快、越多地吸取各樣有利的知識,便能在這資本主義市場下脫穎而出,力壓群雄而出人頭地。讀書成為了市場的交易,也成為人生創富的工具。在高度功能分工和層級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學習專門的技能,甚至累積專業學位文憑,以為就能讓仕途有所進境,甚至相信能以安身立命。或許,多懂幾國語言和技藝真的有助入讀名校,多幾張「沙紙」也真的會在職場升遷有價;然而,讀書真的對你生命有所裨益嗎?還是我們根本連停下來「閱讀」自己生命也沒有時間呢?


「知識」到底是甚麼?古代希臘哲學以logos這個字來講知識,即人類對宇宙世界和自身存在的理解。約翰福音一開首就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14)這個「道」字,就是logos,就是耶穌,是父神所差來的獨生子耶穌。約翰借用了logos這個字,傳遞上帝所啟示的真理:耶穌基督就是解開世界和生命一切的「道」。耶穌不僅是提供一種人生價值觀,讓人安身立命;相反,耶穌自己才「是」使一切受造之物從罪中重回正軌,重獲父神創造和豐盛的那位。正因如此,真正的「知識」也與被釘十字架上的基督的傷痕、受苦、饒恕,和憐憫的故事緊緊相連,因為耶穌藉其一生,賜予了我們人類真正的生命。


每個年代、每代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在種種充滿傷痕和苦痛的故事下,奮力活著,並且希望活出箇中意義。人類各種知識的生產,無不為此而生,企圖引導人如何生活。功利主義生產的知識,就引導人走向唯利是圖;市場主義生產的知識,就教導我們不擇手段的競爭;自由主義生產的知識,就叫我們相信自己個人權益最重要。唯有這個帶著傷痕,被釘十架的耶穌基督-肉身的「道」,邀請我們與祂在傷痕和痛苦中與祂相遇,與我們認同,給予我們盼望、擁抱、治癒我們和我們的世界。


真正的閱讀,不單是「吸料」,乃是用心閱讀生命-讀書、讀人、讀自己。多讀書的確幫助啟導我們的生命,但只有真正願意恆常花時間,在忙碌的世務中停下來,將自己歸回基督的靈性操練,在基督裡重新發現上帝所造之真我本相的人,才能經歷轉化和更新,才能真正讓聖靈使用我們所讀所學,自由地形塑獨特的自己,並且將這美麗人生獻給我們的主。


( 2015.09.27 )


看!神的恩典!


過去幾年,神親自教導了我們教會深刻的屬靈功課,使我們對上帝的恩典和教會的使命有更深的領會。「愛鄰舍服務中心」的誕生,是一個事工,但更是一個上帝在我們當中的故事。從前⋯⋯


2012年尾,茵茵在教會接到警署的電話,被告知葵涌堂的銀行戶口,竟然全數被賊人盜竊,連一分錢也沒有留下!我們懷著疑惑和悲傷,流著淚一起跪在上帝面前禱告,求上帝赦免我們的自大和倚仗已力。恩典的父憐憫我們,垂聽我們的呼求,也醫治了我們的傷痛。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有誰會比我們更明白這經文的意思呢!以往葵涌堂計劃教會事工和發展,都慣於用精明的頭腦為教會打算。我相信上帝藉著別人的手拿走了我們所有的金錢,為的是要教會學會,在屬神的事情上,何謂真正對上帝的信靠和信心:不是依靠錢財和專業,而是相信上帝的恩典和大能!


之後的一年,在神的供應下,葵涌堂沒有缺,但也沒有餘。神讓我們有一年多的時間,學習信心仰望的功課,在沒有資源下,繼續做應該做的事,服事當服事的人。2013年開始,我們增加資源,著意推動石籬邨和安蔭邨的社區服事,不再介意有多少人可以回到自己教會聚會,卻是問我們是否將基督的關愛帶進人群。當我們回轉,神就向我們施恩。2013年的聖誕前夕,神將我們失去的金錢,奇妙地重新賞賜給我們,叫我們確實知道「收取的是耶和華,賞賜的也是耶和華」祂是萬有的主,也是教會的主。我們既從神領受了管教和恩典,就知道要忠心作上帝錢財的好管家,好使多人得著福音的好處。

我們在那裡跌倒,神就叫我們在那裡重新被建立。當教會群體開始重整心態,真正為見證神國福音而思考和作為,神又教我們放下憂慮,要全然信靠祂是供應的主。2014年,當時教會財政仍然不敷,神感動一位與我們接觸不多的弟兄,主動地向教會作出很大的奉獻。我問他為何揀我們這間小教會奉獻,他說奉獻給神是他當盡的本份,況且他感到我們教會有很好的發展和需要,他更表明完全信任教會,可以自由使用他的奉獻去作神的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我深深感到弟兄的奉獻是單純的,是單為主而作的,主必悅納他!2015年中,那位弟兄再次作「十份之二」奉獻,又是很大的金額,我當時不明白,直到「愛鄰舍服務中心」裝修後期,經過多次的工程修改,我才知道最後埋單的裝修費,正正就是弟兄奉獻的金額,沒有多,也沒有少!在神的工程上,上帝的大能和供應,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欠的總是我們對祂的信心和具體行動。講「錢」,乃是全能的主要讓我們學到,神國裡最「不」重要的原來是錢;祂召喚我們的,乃是專一見證福音的信心和行動!


2015年6月,我們公開呼召肢體自願參與「6/F事工發展小組」,不論背景學歷,只要心裡有感動的就可以加入。神就聚集願意為委身服事的人,結果小組共有19名成員,他們帶著合一的異象和多元的恩賜,一同籌備新事工的誕生。現時「愛鄰舍服務中心」第一階段的事工,包括了「社區關懷」、「家庭服務」和「藝術事工」三個範疇。我們期待神使用我們這一小步,不但使教會「外」的人得著基督的關愛,更能推動全教會「內」的肢體,按著自己的恩賜,為主服事委身。神已為我們開路,但願我們緊靠聖靈的大能,復興教會全體,效法基督的受苦捨已,忠心作成主的門徒群體!


「愛鄰舍服務中心」能否在人眼中看為成功與否並不是最重要,我更盼望我們全群不要辜負神在過去、現在和將來藉耶穌和聖靈賜給教會莫大的救贖,好叫我們時刻活在上帝的恩典中,有份於上帝的工作。


( 2015.11.22 )


這個聖誕不太冷?


今年12月24日,是125年來最熱的平安夜。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滙之地,慶祝聖誕已成為所有市民的節日傳統。然而,當中又有多少人還肯定,聖誕的主角仍是為我們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呢?或許,香港教會仍會慶祝聖誕,團契小組甚至舉行派對,玩個不亦樂乎,但我們是否真正為我們在馬槽中卑微降生的主耶穌而歡慶,抑或是我們只是不自覺地投進世俗享樂的大軍之中,趁機會「消費聖誕」(consuming Christmas )而已。世俗化的聖誕,已成為全球龐大市場消費的重要商機,西方國家(香港亦然)亦會以每年聖誕消費數據,作為國民購買力和國家經濟的重要指標。全球經濟體系已成為操控世界的霸權,聖誕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反省和踐行的機會,讓教會群體重新回到聖誕真正的意義。


在教會年曆中,聖誕節不單是12月24至26日,而是一個長達12日的節期-「聖誕期」。聖誕期是教會年曆中最短的節期,由12月25日開始,橫跨新一年度,直至來年的1月5日,亦即是主顯節(1月6日)之前。聖誕期不單叫我們為主耶穌的降生感恩和歡慶,更提醒我們要在世界裡踐行接待和活出謙卑捨己的真愛,成為別人的祝福,並且向世界宣告基督降臨作王的救贖盼望。環顧今天的社會,在個人主義氾濫和經濟主導的現代價值觀下,人人為自己而活,各家自掃門前雪,最近政府推出的全民退保咨詢,正好反映一種「自己退休自己養」的心態,在所謂經濟持續發展的意識形態下,金錢成為唯一的考量,人性道德和社群關懷最多被視為一種工具,為了穩定社會和促進經濟增長。


作為慶祝聖誕的基督徒,我們應當反思,我們的社會已經變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它需要的到底又是甚麼。是有效的經濟體系?或許是的,因為社會總需要金錢來運作,但利益卻不能讓人建立真正無私的關係;是民主普選政治?當然,因為真民主體制可以防止人類獨裁的罪性和暴行,達至相對公平和公正的社會,但民主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卻從沒有保證,人類世界能從此永享至善和平。作為教會,我們應當在社會每個處境中,切身反省:「基督當生在何處?」祂不單生在昔日的伯利恆,祂更在今天的香港,在每一個仍活在生活貧窮和心靈困乏的人們當中,賜予我們真實的拯救和盼望。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求聖靈充滿我們,為主發光發熱,叫這個聖誕被耶穌的救恩和真愛所照耀,我們這城不再冰冷。願我們珍惜還有個多星期的聖誕期,不單用口傳耶穌的故事,更在生命和生活的抉擇上,學習基督的謙卑、接待與捨己,好叫人在聖誕悔改,歸回耶穌,得真生命平安。


( 2015.12.27 )


裡裡外外為基督


大除夕剛過,新一年又開始,節日狂歡氣氛漸退,世人又彷如彈簧般,回復營營役役的生涯。作為跟隨耶穌的基督徒群體,我們又當如何展開新一年的生命之旅呢?


人生變化,有如季節交替,教會年曆幫助我們,將靈性的焦點對準上帝的作為和聖靈的工作,因此教會年曆又稱為「恩典教會年」,以一年為循環,並以記念耶穌基督的一生為時序骨幹。2014年初開始,葵涌堂主日崇拜漸漸學習跟隨教會年曆的屬靈傳統,包括詩歌敬拜的主題、誦讀節期經文、講壇信息的配合,以及復活節和聖誕節特別設計的崇拜禮序。我們強調的不是形式上的禮儀,而是藉著專注教會年曆中基督耶穌所成就的救贖故事,期盼不斷重申和提醒我們在上主裡的身份和使命,幫助我們整理生命的優次,使我們不斷在聖靈的光照和恩領下,學習在世跟隨基督,作主忠心門徒。


在教會年曆中,每年1月6日就是主顯節。由這日開始,直至復活節前四十日的預苦期前,就是「顯現期」(Season of Epiphany)的日子。在新約聖經中,保羅用了三次「顯現」一詞,頭兩次指到主耶穌的再來(多二13及帖後二8),第三次則是指耶穌在歷史中的道成肉身,將神救贖的恩典顯現出來(提後一9-10)。顯現期主日會選讀的經文,包括以耶穌受洗為開端,認定耶穌作為上帝兒子的獨特身份和使命,以及其他耶穌生平事蹟和教導群眾的經文,引領我們思想耶穌以不同的方式彰顯上帝,讓人認識祂的榮耀。所以,顯現期的核心強調耶穌基督如何藉著祂在世的生命,向世人彰顯父上帝的本性和救贖萬物的恩典。


對於活在今天的基督徒,顯現期的靈性有兩個朝向:一方面是基督在我們裡面彰顯(Christ within),另一方面是基督透過我們顯現(Christ without)。基督藉著聖靈臨在我們生命「裡面」,促使我們能在基督裡,有新生命活出神的形象(image of God),彰顯上帝創造的佳美。透過聖靈,我們能夠經驗基督在世上的真實同在,並且與基督神聖的生命聯合,使我們在自己獨特的性格,以及與神和人及萬物的各種關係上,都邁向真正充滿愛的人性(true humanity in love)。


今天的香港社會,一句「窮得只剩下錢」或許正表明了一個社會凡事只以經濟價值作主導的悲哀。愛,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不單是奢侈品,甚至會被換算成交易利益。互聯網上周不時有幾個吸睛或催淚的短片,諷刺的是,那些短片卻大多是商業機構的宣傳廣告,為了提昇消費的親和力,甚至有益於品牌商譽的實作價。難道我們只能活在一個「窮得只剩下錢」的社會嗎?愛,也許不易,特別是在這個充滿撕裂的年代;但耶穌既為我們而生,用自己的生命將父上帝的愛貫注於屬祂的兒女,我深信聖靈必更新我們,使我們在基督裡可以效法祂,順服父神、愛護軟弱,甚至愛仇敵。


今天,耶穌「選擇」也「命令」了願意委身跟隨祂的人,用愛的行動──一種被世人看為愚拙甚至受苦的行動(試想想在實際生活包括甚麼?)──去將基督顯現出來,使人知道神的國已然降臨,神的帳幕在人間,如今與人同住,作王掌權,並且將要再來。一年之始,甚願我們以耶穌的心為心,以他十架的愛為愛,時刻專注,仰望這位創始成終的基督。


( 2016.01.03 )


It is complicated!


使用過「臉書」(facebook, FB)的人,相信都知道可以為自己定義一個「關係狀況」(relationship status)。用戶隨時可以在「臉書」改變與某人的關係狀況,例如選「親密交往」(in a relationship)、「訂婚」(engaged)、「已婚」(married)、「家庭伴侣」(in a domestic partnership)、「分手」(separated)等等。這些關係標示都很易明白,但當中有一個卻很有趣,用戶可選擇「真複雜」(it’s complicated)為關係狀況。甚麼人會將自己與某人的關係定義為「真複雜」呢?有人舉例下面3種情況:你與某人離離合合多次,如今又再走在一起,但又不知何日再分開;又或者,你正在與不只與一個人談戀愛,是三角戀或多角戀的主角;要不然,你正以某些方式與某某交往,也想更進一步,但卻完全不知道對方對你的想法。或許在現實生活中,你很清楚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狀況,但你又怎樣定義你和耶穌的關係呢?


容我這樣說,很多耶穌的跟隨者,他們與耶穌的關係都可能是「真複雜」。上面提到的3個例子,同樣可以反映我們跟隨主的幾種屬靈情況。第一,我們與主耶穌的關係時好時壞,好像坐過山車:好事發生,我們就讚美主看顧保守,壞事來臨,就懷疑上帝的拯救和慈愛,甚至放棄離開。這不是耶穌所要求的關係。這類人只著眼於自己生活上的順或逆,跟隨耶穌其實只望滿足自己的慾求。第二,有些人真的經歷過耶穌的大愛,例如病得醫治、受創心靈被撫平、絕境中重見光明等,因此他們願意跟隨主,因為信耶穌真是能讓生命過得好一點。然而,耶穌雖好,但世界也很重要,因此這些跟隨者,一方面想愛耶穌(當然也想得耶穌的愛),但也同時追求世界上的功名利就,因為世俗看人的成敗得失,也正正在於我們的權勢和擁有。這也不是耶穌所要求的關係。第三,若有人聆聽過主的道,經歷過主的愛,於是願意悔罪跟隨耶穌,卻沒有認真了解耶穌對每個跟隨者的心,於是每每因著自己的軟弱,又或是環境的嚴苛,倒頭來都只按自己的喜好或空間,做自己想作的信徒。這亦不是耶穌所要求的關係。


真正跟隨耶穌,是一種付代價的生命。大部份人都不會介意讓耶穌「微調」自己的生活,但耶穌想的和我們不一樣,祂要徹底翻轉我們的生活。約翰福音第三章,講到有一個德高望重的法利賽人尼哥德慕在夜裡求教耶穌,因為他相信耶穌是從神來的,並且期望從耶穌身上得到更多知識,好叫自己行善行得更好。耶穌卻對尼哥德慕說,他需要「重生」。夜間,代表了隱藏,不想被察覺,不想留痕跡,也可逃避他人的眼光和譏諷。面對世界的引誘和權勢,我們或會同樣喜歡在夜裡與主相見,與主談心,但卻小心保持距離,因為明天還要過「正常生活」。耶穌挑戰這位從小熟讀妥拉和先知書的老師,要脫下他那宗教地位和權力的外衣,不要只停留在頭腦「純然相信」的關係,祂挑戰尼哥德慕來跟隨祂。「重生」(born again / born from above)就是讓生命徹底改變,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決意活出由上而下(由耶穌和聖靈所賜)、由頭到腳(由認識基督到跟隨基督)、由內而外(由耶穌藉聖靈所驅動)的門徒生命。跟隨耶穌只此一路,除此又窄又小的路,別想條條大路通基督。


「作主門徒」不是老生常談,而是開始深思,自己與耶穌此時此刻的關係,並且有勇氣接受、學習、踐行,跟隨那位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全然捨身的主耶穌。祂是開始,也是終結,祂來到世間向人顯明,唯有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邀請我們在世忠心跟隨祂、效法祂。無他,因為祂已復活,得勝作王,神國已然降臨,萬物在基督裡重獲新生和真實永恆的盼望。


若在屬靈的FB,你今天又會怎樣定義你與耶穌的關係呢?IS IT COMPLICATED ?


( 2016.01.10 )


脫「鈎」人生


英國公投確定了英國「脫歐」之路。這一役震動全球,所謂牽一髮動全身,不單英國內部呈現嚴重分裂和混亂,整個歐洲甚或全球都拭目以待,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和28個成員國的歐洲聯盟,會否逐漸步上分裂的結局。綜觀報導,英國人投下脫歐一票的主因,是不甘受制於歐盟所制訂而所有成員國都必須遵從的政策(特別是經濟和移民政策,加上近年歐洲難民潮問題,支持脫歐的都認為對英國本土不利)。「重奪(國家)主權,(英國)再次強大」的氛圍,正是推動英國成功脫歐的關鍵宣傳。


重奪主權、要求獨立,也許正是香港另類政治組織的雄心壯志。作為信徒,面對生活受壓迫的鄰舍,我們實在責無旁貸,不單在關懷和扶助上要與他們同行,甚至面對不公義制度的逼迫,都應該因著見證神國子民的身份(people of the Kingdom of God)作出非暴力的對抗(non-violent resistance)。然而,雨傘運動後的香港信徒和教會,正面對分裂的危機:有人為保社會經濟穩定而親建制,有人為爭取民主理想和自由而走向勇武。當各人自以為是,自以為正義,就各走極端,就不再聆聽到他者的聲音。


「他者」首先不是與我政見或想法不同的信徒,卻是我們所相信的上帝。基督徒的眼界首先不要放得太遠大,因為近在身邊的教會群體,正是考驗我們如何實踐福音和神話語最直接的地方。當人在基督裡回轉,能藉聖靈順從上帝而不順從人—包括自己的偏見,正是人得真生命的基礎。創世記第3章對始祖犯罪的故事,說明了罪乃是對上帝的叛逆。人違背了上帝的禁令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企圖像上帝一樣。也就是說,當人企圖擺脫那位創造祂的上帝作為他整個生命的中心時,人便從上帝的恩典中墮落了。我們要與上帝「脫鈎」,繞過上帝的話語尋找生命的意義,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那條引誘人的蛇說,這使眼睛明亮、能分別善惡,使人猶如上帝;然而,人離開上帝只有一個結局,就是死。這也是上帝對墮落的人的宣判。


在信仰中,順從上帝—順從耶穌基督、神的話,並不是一種選擇,因為除了順服上帝以外,並無其他得生命的途徑。脫離上帝而生活,結局就是雖生猶死—僅僅活著,卻毫無生機,失去人受造的崇高目的,並不朽永恆盼望。今天,在這個燥動不安世代裡,你是否仍僅以自己的智慧來對世情判準,以自己所擁有來掌控人生局面,用自己的力量來開墾前途?智慧、物質、力量,都是主的恩賜,也是創造主為著預備我們能行更大的善而賜予的。然而,若我們追求得著這些,而不惜與那賜真生命的造物主「脫鈎」,失去順從神話語的謙卑敬虔,我們就必陷入分裂和混亂中了。真正不離地的信仰,不是努力在外間生活尋求信仰的痕跡,而是在神的話語中,發現那塊真正可以靠賴養生的土地,如此努力開墾,生命才會真正在人世間—個人、家庭、工作、社會、世界等,開花結果。


( 2016.07.03 )


鳴動的信仰


立法會的選戰塵埃落定,議會內政治勢力的格局雖沒有大變,但非建制的政治光譜卻擴大了。可喜的是年青有志有識見的一輩,以及那些一直在社會中推動和持守信念的鬥士,能得到市民的積極支持。選戰後的媒體評論已鋪天蓋地,有人網上留言打趣說:「在股市收市後談當日市況,人人都是股神!」作為牧者,一方面沒有資格再「馬後炮」一番;另一方面,作為牧者,也必須從信仰的視角(perspective)去自省和勉勵所牧養的群體。


有人基於「政教分離」的原則,認為信仰不應談政治,我卻不以為然。信仰從來不只是心靈的安慰,也不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虛無飄渺。相反,真正的信仰,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把手,是我們持續不斷認識和居住在這世界的立足點。信仰從來不只是頭腦的認知,更是指導我們在世生命,包括個人成長和社群關係的具體實踐。基督徒所信所靠的,是一個關於上帝和世界的關係之故事—「我們是誰?我們活在哪裡?這個世界哪裡出了錯?解決的辦法是甚麼?」各種政治思維,其實背後都有這些問題的假設答案,也就是他們對人和世界的信念(beliefs)。無論是建制、泛民、本土、激進,甚至港獨,都基於自己的信念,建立自己一套的邏輯,去論證和形構他們心目中的社會(當然,這些政治信念的可靠性和邏輯性可以有很大出入,水準也很參差!)對於一個現代社會如何制定公共政策和法律,在這個層面而言,聖經其實沒有說得太清楚,起碼聖經時代的國家和社會,與現今的政治體制已經相差其遠。然而,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地方,乃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真正看世界的視角,迫使人面對上述那幾個信念,提供最深層的答案,也就是上帝創造世界和拯救萬物的故事。這個上帝與受造人類和世界的故事,成為我們真正的信仰,必然持續地導向了我們在世界生活的最終目的和方向。信仰成為我們「觀看」身處之世界的一面透鏡,使我們能夠整合地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人類社群中,成為一個完整的人(integral)。政治必有信仰,信仰形塑政治;關鍵乃是,你到底相信甚麼?


歷世歷代的門徒閱讀聖經,並且悔罪回轉歸向基督,乃是上帝持續地邀請世人,認識和投身這個上帝已然成就,並且繼續邁向圓滿的救贖故事當中,成為上帝國度的子民和見證,向世界宣告上帝已藉基督作王的事實和期盼。從這角度看,教會一項重要的功能和任務,是要辨識和揭示墮落世界的真面目,以展現創造主的拯救和慈愛。教會不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推翻世界的邪惡和權勢,而是憑藉神在基督裡已得勝的應許和盼望,用屬靈的辨識能力揭露黑暗的本相,特別是一些以謊言為藉口的權勢。教會「內」先要有「聽真話」的謙卑和「說真話」的勇氣,要讓人脫離虛謊(因為撒旦是說謊人的父),好叫人在基督裡被神的話語和真理光照,活出神國新的秩序,向世界發出審判和回轉邀請。借用荷蘭神學家裴國富(Hendrik Berkhof)的一段話:


「若要向瑪門宣講神諸般豐盛的智慧,我們必須展現不受其轄制的生命。若要拒絕國家主義,我們應停止將人分門別類。若要抗拒社會不公義和群體的分化崩解,公義和憐憫應當在我們群體生活中彰顯,社會背景的差異不能成為分隔的權勢。若具有睿智的言行對國家和領袖有意義的話,那必須是源自其內在生命顯示神豐盛的智慧、同時向空中執政當權者宣告此智慧的教會。」


只有在教會中透過信徒群體切實地學習和操練這種在愛中的屬靈辨識力,信徒才能同樣在教會之「外」,懷著同樣的愛去辨別邪惡,包括政權和制度的不義。


( 2016.09.11 )


從內到外的領導


今年九月真是港人的選舉月,不單有立法會選舉,更有特首選舉提名委員會基督教界別選委選舉(今年改用抽籤,十月二日截止提名)。但對於作為基督信仰群體的葵涌堂來說,更重要的當然是上週舉行的執事選舉了。我這樣說,不是因為以為教會毋需關懷和參與共同生活的香港社會;相反,教會更應是真正改革社會的先驅,因為得蒙基督救贖的一群人,如今已活在上帝的國度中,藉著順服基督和聖靈的管治,基督徒可以與非信徒既活在同一的時空,面對同樣邪惡的政權霸權,但卻可以基督復活所帶來的信望愛,不致失望,反倒活出得救的信心,用創意在地上各處展現天國子民的新生命。


如此,教會選立帶領全群的屬靈領袖,就是大事。有怎樣的屬靈領袖,就有怎樣的教會群體;有怎樣的教會群體,就有怎樣的社會見證;有怎樣的社會見證,就有怎樣吸引人歸回三一上帝—我們的創造主和拯救者—的影響力。這不是單純人的努力或智慧,事實上生命得以從黑暗轉回光明—無論是個人的,抑或是群體性的,都不可能是人的工作,乃是上帝在基督裡藉聖靈所成就的拯救。因此,教會中的屬靈領袖,其「最終事奉的目的」,就不是為著使教會內弟兄姊妹滿足愉快的經驗,而是上帝的榮耀。屬靈領袖要在聆聽和順服上帝話言的底下,敏銳於肢體的處境和屬靈需要,並且按著自身的恩賜,與其他領袖配搭發揮,從擬定教會整體的牧養策略,到落手落腳參與服事貧窮弱勢;從專業解決教會難題,到聚會搬枱搬櫈。服事會眾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所服事的人,都能對上帝藉基督十字架所傾流的愛與恩,有更深的認識和經歷(很多時候,在人看來這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過程,但卻是真實認識一己生命的不二途徑)。


教會的屬靈領袖,首要的是忠心。所謂忠心,必須從內而外。也就是說,忠心不單在所事奉的「工作」,更在於事奉者內裡的生命實況。屬靈領袖絕對無需是「超級屬靈人」,彷彿有光環掛頭上;但屬靈領袖卻必須成為信徒的榜樣,特別在面對自己的黑暗面、關係上的障礙,以至對上帝和召命的追尋,都需要更緊靠基督和聖靈的恩典而不斷更新。不少人不願作屬靈領袖,正是因為害怕要面對自己生命的軟弱和墮陷。然而,生命的更新和成長,絕不只是屬靈領袖的份,而是每一個屬主的人的份。上帝不是對我們生命苛索,而是對我們生命作出邀請,使我們縱然軟弱跌倒,卻在基督救贖的恩典中,一次又一次的從黑暗中被挽回過來,邁向創造主所賜的真生命。因此,被選立的屬靈領袖們,上帝既選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就必賜你更大的恩典,人所求的,乃是迎接從上而來的更新之信心和勇氣。


建立教會,見證神國,並不是唯屬靈領袖的使命,而是每一個教會肢體的共同承擔和本份。屬靈領袖願意憑信為全群「行先一步」,朝著作主門徒的方向為全群委身,甚願葵涌堂眾弟兄姊妹,能在多元中合而為一,彼此牧養,共同成長,好讓教會成為教會,在地上以我們每個人的得贖生命見證上帝的榮美。葵涌堂新一屆10位執事已經選出,他們絕對需要眾肢體同心合意的同行激勵,他們絕對需要你的一聲鼓勵、一句支持,更重要的,是一起禱告。


( 2016.09.25 )



點只社關咁簡單


葵涌堂自去年起,將十月份定為「社關月」,一方面是為了喚醒教會群體對貧窮和其他弱勢社群的更大關注和行動;另一方面,我亦同時期望葵涌堂能更開放地去想像:在今天的社會處境中,神國福音的「在地」意義。這兩方面,也是我今年作為《上葵教會網絡》召集人最想連結上葵眾教會,一起反思和實踐的見證。


耶穌基督所成就的福音,是神國來臨的福音,因著上帝不離不棄的愛,給予因罪而墜落的世界回轉的恩典,使我們這等罪人再次蒙恩,得以再次回歸天父創造天地萬物的美善。基督徒講社關,其實必須在耶穌基督這個福音的底下作起點,並且與其他參與社關的熱心人士謙卑對話,一同實踐。若我們認定基督拯救的福音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就可以問: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每一種處境,我們該如何講述這個由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而來的拯救世界的故事。


就以23/10由《上葵教會網絡》舉行的社區分享平台做例子吧。這類二手物資交換分享平台,其實過去幾年已不斷有人做,有的甚至已由幾個朋友之間的換物遊戲,發展至在網上具規模的換物網站。不同人攪這類換物活動,主要可分為三種原因(當然不是盡然):其一,是為了環保,期望減廢,甚至重新延續物品的生命(upcycling)。第二,是扶貧,讓經濟缺乏的人可以有尊嚴地得到需用品。第三,連繫社區坊眾,重建鄰舍網絡,甚至改變消費模式。這三方面都嘗試喚醒人,叫人醒察經濟霸權和消費主義對日常生活的無形操控,並且邀請人透過以換物進行交易的方式,去體現新生活模式的可能。


老實講,耶穌天國的福音並沒有直接針對我們這世代中的環保、扶貧,以及社區連結的議題。然而,天國的福音卻為環保、扶貧,甚至社區連結,提供了更合理和紮實的基礎。這基礎就是上帝是萬有的創造主、救贖主,以及終成者,也就是三一上帝的本性。從這個基督教的視野再看換物平台,就不單是環保、扶貧和鄰舍關係的問題,而是上帝對世界的拯救如何可以透過這換物平台的活動,得以被見證和實踐。我們應該怎樣講換物的故事呢?試下想象⋯⋯


每件物件都有製造它的主人,也有它被造的目的,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父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物件會隨著年日和使用,變得殘舊,正如我們一樣,我們都是被造之物,活在日光之下,也會有生老病死。當物品舊了,我們就不再看一眼,壞了,就隨手丟掉;然而,創造我們的主卻從沒有厭棄我們這些老早因罪「舊了」的人(「舊我」會傷己傷人啊!),卻反以犧牲自己來換取我們的生命,好叫我們得著新生,生命不但得以脫離死亡,更被賜予新生,在基督的愛裡發揮上帝創造的獨特美好,這不就是我們生命的upcycling嗎?透過換物,物品得到新的價值和意義;今天,神國已然降臨的事實,也許因應生命的更新已經發生。當你相信基督已從死裡復活,凡事就沒有不可能。換物平台不一定成功,但它卻帶來了一種啟示,沒有人知道下一步為何,但朝著上帝創造和拯救的本意就是大善了。


相信福音,不是叫我們離地,而是叫我們更「在地」,使我們更明白環保不單是為了下一代,而是為了尊重創造;我們扶貧,不是因為比他人擁有更多,而是要對抗罪的權勢帶來的不公平和不義;我們連結社區,不單是人間情誼,更是因為上帝拯救人類的終末,新天新地乃是一個充滿愛、自由和喜樂的神國群體。忠於耶穌的天國福音,具想象力和創意,「在地」將之實踐,乃是這個時代必不可少的教會使命,我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23/10你也來一起體驗「在地」的福音吧!


( 2016.10.09 )


變出生命力


今年葵涌堂最重要的改變,相信必定是推動小組架構的大更新。這是牧者和委身的屬靈領袖們過去三年,經過觀察、等候、聆聽和討論,以致一同領受的更新方向。回顧葵通堂創堂頭幾年(自1995年),我們以全面「小組化」牧養,每年都會重新分組一次。當時教會差不多沒有架構:沒有聖經課程、沒有事奉訓練、甚至沒有固定的堂址(每星期日早上只是用租來的兩個課室)。然而,這段時期也可能是葵涌堂人數增長得最快的日子。無可否認,當時人數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乃是有一群非常委身的牧養領袖,各盡其職「瞓身」牧養一群差不多背景的中學生。年青、同聲同氣、一同面對公開考試、一同住在石籬社區、一齊過著石籬人的本土生活,這正是當年葵涌堂發展的優勢,上帝既給予我們福音的機會,我們就咬實牙關將它把握住。我要急忙補充,教會人數增長,卻不一定是教會真正的成長。教會真正的成長,乃在於她是否忠心於主基督的呼召和使命,使人作主真正的門徒。教會人數可以很多,但可能不少只是耶穌的粉絲(fans),從不願意真正跟隨耶穌走天國的窄門小路。


教會的牧養架構,不是為了方便人事管理,也不必是為了方便傳遞組織內的統一資訊,好使教會成為一間有效率和生產力的「公司」。任何一間教會都會有「組織」和「架構」,就算最早期的新約教會也不例外。教會的組織和架構,乃是為了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處境,以致對不同生命歷程的個體,竭力致使人靠著聖靈跟隨耶穌的道路,成為在世界生活的忠心門徒群體,向世界見證基督福音的大能。今年教會小組更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乃是過去十年,弟兄姊妹的處境已有不少改變:昔日年青的中學生,今天已成為人夫人婦,兒女也成為生命的焦點;昔日稚氣未消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成學貫東西的社會專材,在經濟巨輪的壓力下奮力求生;昔日享受家人無私照料的孩兒,今天倒為著照顧年老親人的健康而牽腸掛肚。主的話不會改變,但牧養的方式和適切性卻需要更新,因為人會因著其處境的種種壓力和挑戰,而失去聆聽和順服上主的信心、盼望和動力。牧教架構的更新乃是為此。然而,卻不要迷信任何架構的改變,因為架構不會牧養人,而是神藉人去牧養,也是人被神的話所牧養。因此,架構的改變乃帶來一個時機(karos),幫助我們屬靈覺醒和決意回轉,轉向上主,轉向生命。這不是別人的責任,不是等候別人的法落,而是我們每一個為自己屬靈生命負責任的時機。


今年,葵涌堂自2010年自立已踏入第七年。「七」在聖經中有完滿的意思,也代表上帝與受造物同享安息的日子,是回想和享受上帝一切恩典的時候。這也確是我們一起自我檢討和更新的好時機(雖然每時每刻都應自我檢討啊)。我盼望,我們可以在上帝已經賜下的恩典中,心懷謙卑和敬虔,更要有耐性地(patiently)聆聽自己內心、聆聽領袖和同伴的進言,更重要的,聆聽聖靈的基督的聲音,好叫我們在天國的道路上一同成長、成熟,並且成為聖潔,獻呈上主,榮神益人。


( 2017.02.12 )


大和解


上週民主派中有人建議候任新特首運用政治權力,無條件特赦佔領行動中被起訴的所有參與者和警務人員,以展示新政府修補社會撕裂的誠意,達致撕裂雙方的「大和解」。然而,建議一出旋遭各方反對,有人質疑「特赦論」是政治交易,又有人說沒有厘清真相和責任前難以和解,也有人說違反法治精神和法律程序,更有人說早已預備接受公民抗命的責任而無懼判刑等云云。結果,當事人在翌日即公開收回公建議,並向公眾「深切道歉」。沒有信任,沒有共同的信念,要修補撕裂,談何容易。


關係撕裂如鏡中裂痕,重圓之夢本非壞事,實也是每個人心裡的盼望與歸屬。然而,在一個充滿罪與不義的處境中,如何談修補,甚至是復和(reconciliation)呢?復和單涉及宏觀社會的政治和法制,也同時存在於微觀的人與人之間的社群生活。常有人提醒,復和與正義是不可分的;我們對正義的看法,深深影響我們如何與人復和。一般人對正義有兩大看法,但其實背後都是基於公平的原則,要求人能獲得公平的對待。首先是「報復式正義」(retributive justice),也就是法庭式的公義:必須讓所犯之罪與刑罰「對等」,也必須保障沒有犯法的人免受無辜刑責,這才能彰顯公義。另一種是「分配式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主要是要求社會的經濟資源要「公平地」分配予每一個人,好該人人能夠過有尊嚴的生活。我們常說社會不公義,其實絕大部份都是講緊上述兩種引致不公義的社會和政治處境。然而,只講求公平的公義,卻無助於關係的復和與重建。只有從上帝而來的義,才能真正使人復和。因為人的公義在乎公平,上帝的義,卻在乎為愛與捨己。


這正是耶穌基督為世界帶來的福音。羅馬書3:22「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原來人所能擁有的義,並不是靠自己追求和爭取,乃是上帝藉基督加在我們身上,好叫凡歸信祂的,都成為義的兒女。因此基督徒的義,首先就不是人世間對公平的要求,而只有從那為我們被釘十架的耶穌身上,才能洞悉與察驗。基督的十字架向我們彰顯的義—上帝的義,不是血債血償,而是為罪人付上生命的饒恕、接納與重建。十字架的義,沒有輕忽邪惡的真相和惡行,反而顯出人類犯罪使無辜人受害受死的殘酷惡果;然而,耶穌在展示真相的同時,祂在十字架上選擇了用愛來饒恕—包括誣告祂和釘祂的人。祂在痛苦中用饒恕來擁抱罪人(謹記!是罪人,不是罪惡!),為我們承擔罪的刑罰,使我們可以與祂一同復活再生,生命煥然一新,藉復活的主重建一切不可能的關係。因此,基督徒的義必須是「復和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復和式正義著重的是受害者和加害人雙方的需求,試圖修補對受害者造成的傷害,讓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再度完好,甚至在自願的決定中重建關係。這確實不容易,但在過去25年間,推動復和式正義的機構正在全球不斷出現和成長。面對撕裂,要談修補,正義信念的重建和實踐,是重要的起步點。


我敬佩所有真誠地為著社會撕裂而痛心並尋求解決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出自真正的關懷與愛;但我更深相信,唯有耶穌基督,可以為人帶來真正由內而外、由個人到群體、由家庭到國家的復和,因為這正是耶穌基督來到世界的使命,祂誠然為此而生、受死,並且復活。今天,你身邊有未能饒恕、不能復和的人嗎?我不是說復和是容易的,但在基督裡,卻絕對是可能的。祂不再在墳墓裡,如今復活了,並且要在我們裡面復活,叫我們成為祂和平的特使(ambassador of peace),使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萬物重新和好。


( 2017.04.23 )


生命因祢成長


去年葵涌堂堂慶崇拜,教會送給大家幾顆番茄種子,嚷大家回去悉心種植,並從中默觀屬靈生命的成長。2017年之始,看到不少肢體的種子茁壯成長,心裡實在興奮,難得教會推動的一個行動,大家悉心投入,並且期待著開花結果的喜悅。在這栽種的經驗中,你又對自己屬靈生命有甚麼領會呢?我倒有幾樣想與大家分享。


首先,我發現環境阻止不少生命真正成長的渴求。堂慶當日,教會其實有不少剩餘的種子小盆栽,之後它們就被整齊地放進在一個黒暗無光的紙皮箱中收藏起來。就是這樣在無人打理、無人澆水的漆黑中,這些種子竟然發芽起來。兩個星期後,我無意中打開紙皮箱檢查,發現當中幾盆已長出幾吋長的嫩枝,雖然弱小,但卻仍奮力成長。我急忙把它們移到露台,好讓那小小的幼苗重得陽光與水份的滋養。有時,我們會歸咎外在環境的種種限制(工作、家庭、子女、身體、人際關係等),使我們的靈性停滯不前,以為環境改變,自然就會好好成長。然而,真正讓我們成長的,乃是我們內在的生命—「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一個基督徒,必須從基督和聖靈重生,並且渴望得著這從神而來的轉化新生。這生命才是一切靈性的起點,可以超越黑暗幽谷,為著朝見永生神,在一切患難困乏中,渴慕祂的臨在、愛顧與拯救。


我在教會當然也栽種了自己的種子,但比起一些肢體如「種樹般」的收成,自己的就只有三四吋高而已。我發現其中一個關鍵,乃是有沒有適時將已初步成長的種子,從那個小膠杯中移植到真正的花盆,好讓植物的根有更多的空間伸展,吸取更多的養份,它便快樂地天天長大起來。靈性成長也是如此,環境阻不了生命,但若我們不正確地認識自己種種處境(包括原生家庭、性格特徵、情感需要、關係模式、潛藏罪惡等)對個人生命的影響,只懂慨嘆身不由己、命不如人,我們也只會不斷重覆生命的問題,原地踏步,靈性最終甚至凋謝枯萎。復活的基督已經成了我們的拯救,祂邀請我們離開自己細小的「塑膠杯」,將自己投放在祂豐盛無比的生命當中,與祂結連聯合,好叫我們的軟弱不但與祂同死,也在主耶穌的生命與祂一同復活,發現自己被造的豐富與獨特,無需比較爭競,自然活出受造的奇妙。


無論你的種子長得如何,若是經你親手打理,每天澆水照顧,它總是你關心愛惜的寶貝。我每天回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寶貝的情況:你長高了嗎?你有缺乏嗎?你何時會開花結果?你的時間投入了,感情就投入了,你的心也關注了。我們到底有沒有真正關心自己的靈性,真正關心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抑或只是關心上帝的祝福和保守呢?真正的靈性,是要用時間和心機去培育的,這不是說靈性純綷是個人的追求和修為(絕對不是,否則就只會為屬靈成功主義),而是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相信,生命沒有上帝,就根本沒有生命。每天、每時刻、每件事、每個決定,當記念造你的主,祂才是我們生命的一切;唯有每天與主結連並不斷學習順服神,才能真正認識生命的真諦。生命從來不是個獨的,由我們與神的關係開始,進而關愛結連他者,因為生命唯有在愛與被愛的關係中,才能實現和滿足。日常的服事不單是為了上帝,也是上帝給我們領受生命的恩典。

我期盼,新的一年,我們每一個的屬靈生命都有新的一頁,更認識上帝,因而更認識自己,更領受上帝十架之愛,因而更愛鄰舍和一切困乏受苦的生命。


( 2017.01.08 )


落「地」的新時代


今天是教會年曆中的聖靈降臨節,也就是耶穌復活後的第五十天。按照使徒行傳的記載,在那一天,耶穌的門徒在耶路撒冷一間房子聚集禱告之際,聖靈在耶穌復活後第一次降臨。門徒被聖靈充滿,隨即向在場不同故鄉的猶太人和外邦人,講說神的大作為(徒2:1-11)。復活的耶穌差派聖靈來到地上,向不信的世代顯明父神已經藉著耶穌成就救贖,更新萬物的終末國度已經來臨地上。因此,聖靈降臨節標誌著一個由基督和聖靈開啟的新時代的啟始,那個舊的時代和秩序—也就是人被罪惡捆綁叛逆上帝的日子,已經失去權勢。人藉著信靠基督,並藉聖靈擁有新生命,就不再成為世界的奴隸,並且能在聖靈中有不斷更新成長,成為上帝可喜悅的美善創造。


或許你以為這樣的講述使信仰過於「離地」,因為它沒有為我們提供面對今天社會百態(甚至是醜態)的對應。然而,若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卻不認識,也不相信耶穌為全人類所成就的「神的大作為」,我們就真的離「地」了。「地」的確與人類的社群生活息息相關,它關乎身體和靈性的全人需要。土地政策或許可以改變房屋問題的困境,但卻不一定締造出的和諧的家庭/睦鄰關係;法治制度的確是民主社會維持正義的必須工具,但卻不一定改造到人彼此欺壓和傷害的罪惡;教育當然應該是讓每個人的獨特性,都得到培育與發揮的過程,但卻不一定使人能找到生命的根源和終極意義。新一屆特區政府將於7月1日上任,似乎沒有太多人為她帶著期盼,甚至悲觀地認為只是換湯不換藥,那舊而可恥的東西不但沒有廢掉,反而是更新版的2.0。在這個「後真相」(post-truth)時代,人越來越只相信自己的一套,強勢的演說甚至是語言偽術的包裝,比任何客觀的真實更具吸引力。我們每天在社會中,都被這樣的話語轟炸,深深影響著我們如何看自己,按著市場為自己定價,並且用盡心力在這似是而非的的成功階梯中,打滾求存。這就是世俗的「地」。然而,聖靈降臨地上,卻使所有跟隨耶穌的人進入了新的時代,腳踏在神那叫萬物重新得著更新和生命的國度,這才是基督徒的「地」。我們的地,不在人的作為,而全在上帝自己已成就的大能。


我們對聖靈帶來新時代的認信(confession)和盼望,成為我們在任何景況中都不致絕望的信仰。就正如使徒保羅在世受苦時所作的見證:「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4:7-10)弟兄姊妹,因者耶穌的復活和聖靈現今的臨在,我們既活在這新時代中,就可以在三方面切實地「在地」生活。第一,不要再受因於自己內在的傷痕,要轉而向聖靈尋求醫治,因為基督如今已藉聖靈作我們個人的拯救,使我們與上帝及自己和好;第二,不要單顧自己的事,更是顧別人的需要,彼此建立,因為基督藉聖靈已成為人與人關係的中保與連結。第三,要進入世界為神的大作為作見證,不單彰顯公義和真理,更要實踐捨己和饒恕的愛,因為基督藉聖靈已繼續在祂所愛的大地之上,延續其救贖的工作。但願我們全群同心合意,靠著聖靈前行,心懷期盼地忠心作耶穌的真門徒。


( 2017.06.04 )


拯救的季節


農曆新年是中國傳統的大節,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所用之曆法稱為「農曆」,當中同時考慮到太陽和月亮的週期運動,制定出二十四「節氣」(例如立春、夏至、小暑、大寒等)。農民每年根據農曆從事耕作,配合四季循環,順應自然的韻律。都市人不再務農,人們對季節變更的敏感,除了流感來襲外,可能也只關心到旅遊賞花的好時機。很多時候,人們會用季節來形容人生階段,因為人人都必須經過:或者是因為年齡的成長,從青少年進入成人的世界;或是家庭結構和角色的改變,從瀟灑的單身生活進入照顧家庭的責任;抑或生活經歷的突變,比如至親的離別或職涯的困窘等等。傳道書3:1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定時,就是特定的時刻—就是時機。每個生命的季節,都是充滿了機會的時節,是神與我們同行的特定時刻。縱然有時我們仍在生命的幽谷和困苦中,這也是上帝在我們生命中作出拯救的時機。


聖經中的以色列也有不少關於農耕的節期,他們在節期中都會聚集歡慶一番,但更重要的乃是他們在時節中記念耶和華對他們的恩典作為。舊約的以色列的「新年」,乃是記念上帝拯救他們脫離為奴之地的偉大故事。出埃及記記載,耶和華施行十災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最後一災,耶和華為以色列人定下了「逾越節」和「無酵節」,吩咐他們在門楣和門框上塗上羔羊的血,並要連續七天吃無酵餅,好使臨到埃及人的災殃越過他們而去,使他們最終得脫離埃及人的奴役。耶和華就是在那個時候,將那個施行拯救的日子(亦即現代的3月中),定為「正月」,作為以色列人的一年之首(出12:1-2),並且吩咐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記念逾越節這天,守為耶和華的節期。由此可見,以色列人的「新年」,不是由自然界的法則所決定,而是由上帝所命定,也作為記念上帝親自施行拯救的記號。


對基督徒而言,在一年之始記念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拯救,並決意選擇耶穌的道路,豈不也是耶穌對我們的期盼嗎?新年不只是生命交替的循環;生命從來不會是一成不變,它要不是不斷更新成長,就會是不斷枯萎死亡。自以為是的生命,從不希冀上帝的拯救,也不花時間投進與上帝連結和契合,每天只能依靠自己不斷求生,但倒頭來卻沒有能走出枯乾和衰敗。相反,時常覺察自己軟弱和察看內裡幽暗的人,總是每天渴慕上帝的赦免與拯救,他們生命因而充滿了從聖靈而來的安穩與能力,好叫他們能真正在波濤洶湧的人生旅程中,靠主勇往真前。


弟兄姊妹,你有沒有察覺上帝現在正帶領你經過甚麼的季節呢?你是否願意從上帝的眼光去理解目前的處境呢?你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執見,全然仰賴這位施恩拯救的主,掌權你整個的人生,好叫你得著真正的自由?我盼望2017年,教會全群在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中,靠著聖靈,各人的靈性重新「自覺」與「自決」,無論是重拾個人讀經靈修、重建小組屬靈關係、重尋門徒天國召命等,讓我們一同起步再上路,將自己獻呈,以教會全群為祭,見證基督國度的榮耀和權能。大年初二,謹此祝願大家:「靈性覺醒,自決更新。」


( 2017.01.29 )


期待受苦


或許大家已熱切期待著下星期放復活節假的歡愉,便忘記復活之先必有的痛苦。但我更願在這迎接復活節前的最後一週,我們可以更深反省追隨受苦與復活耶穌的信仰。在教會年曆中,這一週稱為「受難週」,是一切靈性的源頭,因為人類一切的希望和拯救—我們每個人的希望和拯救,都是從基督的死亡與復活而來。預苦期在受難週星期四日落時結束,然後便進入古代教會稱之為「偉大的三天。」在這三天,我們記念耶穌走上十架前的最後事件。星期四記念耶穌為門徒設立聖餐、替他們洗腳,對他們作最後愛的叮囑和訓勉;星期五是記念基督被釘十架的日子,專注耶穌承擔我們的罪惡受苦受死,使我們知罪悔改;星期六是為主守夜的日子,在沉默中安息,等候基督復活的臨在與更新。


或許今天我們早早領受了耶穌救贖的福音,便忘記了背起十字架的意義。但我更願在這記念主為我們而死的一週,我們可以更深進入自己生命中的罪惡與黑暗,好讓耶穌的十字架再次成為我們恩典的拯救。沒有人會替自己選擇受苦的道路,然而耶穌卻清楚地說,凡要跟隨祂的人,都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他。背負十字架不是悲劇,受苦乃是忠於為我們受苦的耶穌的結果。基督徒的受苦,其實不是因為處境不順而未能如願以償,也不是人生遭逢不能理解的意外而身心俱敗。這些是苦,的確是人生的苦,是每個人都不能逃避的人生,唯有基督可以陪伴我們越過;然而,基督徒的十字架,卻是因為決意追隨基督,只為了基督的緣故而受的苦。因此,一個人決意追隨耶穌,從一開始就背起了自己的十字架,因為十字架是基督徒的記號,也是每個追隨基督的人的結果。一個人所受的苦,首先在於耶穌宣召他撇下這世界的一切。正如潘霍華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叫他來死。」—死在耶穌基督裡,在祂的宣召下治死叛逆上帝的「老我」。


基督徒的苦,是他每天都因著主的呼召,必須與自身之內,以及世界之中(當然包括我們的家庭、職場,和一切與他者的關係)的罪和惡爭戰,每一天都必須重新為忠心於耶穌的緣故,決意承受與世界不同路,被世界棄絕的痛苦。基督徒實在是參與在一場終必得勝罪和惡,卻又暫時會經驗被打敗的天國爭戰中,受傷與傷痕正是他參與受苦耶穌十字架的記號。然而,為主背起十字架不是「攞苦黎辛」,能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卻是恩典,因為那十字架(為主而受的苦),每天呼召我們離開虛假的人生(罪使我們叛逆創造主而虛妄自大),煉淨我們放下纏累一生的各種世俗追求(因為那些根本無法滿足你生命真正的需要),引領我們邁向更圓滿豐足的復活新生(這正是造物主對我們的救贖旨意)。


「偉大的三天」催迫我們,不要再為自己雕刻偶像,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愛惡來決定基督信仰。信耶穌就必須跟隨祂的道路,重新歸回那為我們而生,更為我們而死的耶穌基督這個人身上,聆聽祂在十字架上對我們的呼召,謙卑自己在十字架底下,在根本不完美和破碎的生命中,順從祂、跟隨祂。這個星期五受苦節早上,葵涌堂預備了一同記念主受苦的默想聚會,願你在這已忙得忘記了主的世界中,一同來默念十架,聆聽主聲,同作基督門徒。


( 2017.04.09 )


受苦的祭司


今天是教會年曆預苦期的第一主日,提醒我們進入生命悔改的季節。預苦期的英文是Lent,也有稱作「大齋期」,本來是早期教會的慕道者於復活節接受洗禮加入基督教會之前,離群獨處作最後準備—也就是徹底在神面前悔罪的一段時間。預苦期起始為聖灰日(Ash Wednesday),禮儀教會在這日會舉行聖灰日崇拜,信徒會額上塗灰,以示痛悔自己的罪行,因為灰在舊約中是悔改的記號。灰也代表死亡,提醒我們只不過是受造之物,要遠離自高自大,生命要時刻向造物之上主負責。因此,牧者在信徒額上以灰劃上十字,並同時吟誦:「記得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預苦期的靈性操練不斷提醒我們,身在因罪墮落和驕傲自大的自我和世界中,要謙卑仰望和迎候耶穌基督的拯救與再生。


預苦期不單提醒信徒,也是對黑暗世界的一種光照。耶穌受苦的十架,暴露出當時要至他於死地者的當權者的慾望和暴行,以及一群無知百姓的絕望和恐懼。受苦並非一件美事,唯有上帝藉耶穌基督親自進入苦難中,才能向人類揭示罪惡的可佈和毀滅。十六世紀的馬丁路德,一生為一己之罪惶恐至死,終於在基督受苦的十架上才重新發現了上帝的愛與義,也就是基督耶穌無條件的接納與寬恕。只有真誠地在上帝前認罪的,才能穿過基督十字架的死亡而復活,從聖靈重獲新生命。這是教會在任何黑暗時代都當宣告的福音,教會正為此而生,也為此而活。教會和信徒的本質,絕不比別人聖潔,我們只是一群蒙基督呼召的蒙恩罪人,也正因如此,基督徒更有勇氣承認—而不是逃避和否認—罪惡,無論是在自己身上,或是出於愛而作為他者的勸勉提醒,因為在基督裡,祂總是渴望著我們從罪中轉回,等待用祂的慈悲的雙手擁我們入懷。


我們正身處一個越來越黑白不辨、善惡不分的社會時勢,恰如舊約以賽亞先知的警告:「禍哉!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稱暗為光,稱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的人!」(以賽亞書5:20)先知阿摩司也訓斥:「我知道你們的罪過何等多,你們的罪惡何等大。你們苦待義人,收受賄賂,在城門口屈枉窮乏人。所以通達人見這樣的時勢必靜默不言,因為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這樣,耶和華萬軍之神必照你們所說的與你們同在。」(阿摩司書5:12-14)在這個利慾薰心、良心昏沉的時代,那些仍有理想和良知的人,仍帶著一絲希望掙扎地大聲吶喊,要喚醒那些睡著的人。然而,真正的惡者才不會以猙獰的惡相示人,讓人人戒備;牠們總愛裝作光明的天使,使人人以為自己為「正義」而戰,結果卻是中了圈套:人與人不再有信任,不再有真誠和愛的結連,變得互相侮辱慢罵,彼此為仇,要置「敵人」於死地。


今天,不少人說教會「離地」,沒有為社會不公義的事情發聲,失去了時代先知的聲音。然而,責備人犯錯何等容易,相反,相真誠地讓人真心知罪、悔改和回轉,才最艱難。這卻是今天少有人願意承擔的祭司職事,因為這代表了願意為別人承擔代價、付上時間和耐性,並且為別人的回轉和重建,甘願奉獻自己,甚至經歷被出賣。然而,這卻是耶穌為在十字架為我們所做最大的事。祂的愛使我們重獲新生,重建破碎;是祂無可比的愛,使我們可以被主挽回,歸回生命的豐盛。


( 2017.03.05 )


這世界是我家


這個星期日是聖靈降臨期最後一個主日,代表著教會年曆以每年一次的循環的結束。這個結束以「基督君王主日」為名,著實提醒我們,耶穌道成肉成來到世上,為的是要成就救贖萬有的福音,藉著十字架和復活得勝作王,在地上開展上帝掌權的國度。「基督君王主日」乃是我們今天跟隨基督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復活的耶穌是萬有的主,是全宇宙的王,我們因而屬於祂,來朝拜祂;又因復活的基督已勝過一切罪和邪惡,神國已真實來臨,如今藉聖靈與跟隨祂的人同活同在,我們因而無懼今生暫時的黑暗與困境,靠著聖靈而得勝。基督不是將來才作王,而是現今己經作王,如今雖然是隱藏的,但卻是在信的人中是顯明的,神國的完全將會在終末時完全實現。沒有基督作王的肯定和期盼,我們便不會有真正的力量面對今天人世間的黑暗和邪惡;相反,認定耶穌是主,基督是王,才能讓我們今天在這紛亂虛謊的年代,活出與別不同的生命。


使徒保羅說信徒是「天上的國民」(citizens of heaven),如今在地上等候主耶穌從天降臨,並且盼望祂所賜與我們榮耀的復活身體(腓3:20-21)。宣稱自己是某國的子民,在古代從來都不是講求能在國度中能享受多少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相反,當人們重視自己國民的身份,並且以此為榮,他們最重視的,乃是誰來管治他們。當信徒群體宣稱自己是「天上」的國民,完全不是叫人只著重沒有肉身的靈魂,將來在「天堂」享福,更不是說神只拯救我們非物質的靈魂!相反,保羅強調的,是那「天上」的國度,如今已藉著耶穌的受死和復活,真實地來到「地上」,並且藉著復活的基督可以在受造世界真正作王掌權。


耶穌的復活帶來的盼望,不是將人帶離開物質的世界,而是將「天上」和「地上」的國度連合起。十字架上的耶穌,就是連結天與地那唯一的通路,人在基督裡悔罪回轉,便藉信心進入神的國之中。一個更新、並且完全順從和忠於上帝的心,便是作神國子民的一個特徵,也是聖靈賜給每個重生的基督徒的內在生命的真正更新。唯有真正藉著復活的基督的靈—就是聖靈—而生的基督徒群體,他們在基督裡真正理解和體會到上帝對萬物的終末復興和拯救已然開始,他們如今既成為神揀選的天國的子民,就義無反顧地活出神國子民的生活模式,並且見證和配合踐行上帝藉著基督和聖靈拯救世界的行動。新約聖經中一切對信徒生活的倫理要求,其實都不是道德性的,而是終末性的,因為信徒的一切所行所是,都不是因為道德對錯,而是忠心地順服上帝的話語,朝向上帝終末的圓滿拯救,好叫我們從叛逆創造主的墮落中回轉,重獲聖靈所賜的新生。


正是這種「神國已經來臨,基督作王掌權」的信心,叫我們今天可以進入世界不同的層面服事,在不公義的地方發聲,為弱勢者辯屈,為建立和平的國族關係努力。因為我們知道,不是因為我們工作的成效而帶來天國,相反,是因為耶穌已將神國帶來,讓我們相信一切見證國度美善的工作,都是主願意我們去作和委身的,好叫我們能成為一台戲,給世人觀看,然後讚嘆:「這真是神的兒子!」


(2017.11.26 )


和平的道路


本週教育局副局長的家庭悲劇,何竟成為一宗道德審判的教案,實在令人心痛。作為蒙主耶穌捨己救贖的人,無論你在這事情的不同層面有多正確的道理,若我們只想將別人的遭遇當作教案來「認真談論」的時候,就失掉了基督為我們犧牲,為要叫我們回復的人性之愛。對耶穌而言,這並不是一般的愛,而是甘願為自己的仇敵付上的愛,也是上主施予我們身上、藉聖靈使我們可以漸漸學會的真愛。


我們對別人所作的惡,尤其是施加在自己或所愛之人身上的不義,都會心生怨恨。略懂聖經的,甚至會引用聖經舊約某些詛咒敵人的詩篇,表明痛恨仇敵的有理。內在的仇恨,卻很容易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暴力,無論是身體上的、言語上的,甚或是心理上的。法國基督徒哲學家依路(Jacques Ellul)對人類歷史作出考察,提出了五個「暴力之律」(the law of violence)。他指出,暴力有其不斷性(continuity),也就是說人一旦使用暴力,便會欲罷不能,好像習慣了一樣,不會適可宜止。第二,暴力亦有反身性(reciprocity),因為暴力會引發對抗它的暴力,暴力彼此生發、相報,只會變本加厲,無止境地延續下去。第三,人不可能分辨出「正義的暴力」和「不義的暴力」,無論它是合法的抑或是非法的、是身體、經濟或是心理的,它們的暴力都是同質的(sameness)。這等如說「暴力是沒有界限的」(violence has no limit):暴力沒有一條界線或是一個程度,讓人分辨它的善惡,因為他本身就是惡。人們一旦採用了暴力來達到所謂正義的目的(例如管治國家和平息動亂),就不可能有正義的原因來要求別人放棄使用暴力。第四,暴力唯一所生發的,就只有暴力。一旦以暴力來推翻的暴君和政權,哪怕是由那麼小的暴力開始,暴力就會成為權力的律(the law of power),只會生發新的暴君和暴政而已。最後,施行暴力者總愛證成(justify)自己使用的暴力,宣揚自己為善並將對方惡魔化,以憎恨敵人作為使用暴力的自圓其說。由此可見,要締造人類社群真正和平美善,並非以強大的力量去打倒敵人。耶穌教導門徒: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太5:43-48)


耶穌訓喻門徒:「你們的善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意思就是,死守規條以堅持自己為義,看自己為聖的,只是自欺。只有一條路,可以通往真正的義,那就是耶穌為得勝罪和邪惡所走的十字架道路。十字架因此是上主饒恕我們的恩典的記號,呼籲每個因基督得救之人,向仍未領受主恩,仍未知罪回轉的世人,藉著聖靈見證自己從上主所得的憐閔之恩。因此,願我們為近日每一個失掉至親的悲劇家庭禱告(不單是有名氣的),求主安慰他們的哀痛,願基督的愛醫治他們的悲傷;同樣,也為被「群眾公審」的大學校園和同學禱告,求主讓我們藉著基督為我們捨己的愛,以饒恕和接納去轉化一切仇恨。真正轉化人心的,不是嚴刑峻法,而是經驗另一位真正良善的接待,叫人真誠覺醒悔悟,歸回上主的愛與真理。這是耶穌的道路,也是基督徒當效法的和平之路。


( 2017.09.10 )


默默無聲的親近


最近同工身體突如其來的病患,心中實在掛念,除了適切的關懷和支持,我相信最重要的,仍是在基督裡為我們所親愛的切切禱告。不過,在人憂傷和痛苦的時候,我們卻找不到禱告的話語,禱告的信心會軟弱,甚至連對上主所賜的盼望也會疑惑。或許,最深的禱告,是靜默無聲的禱告,因為不是我們自己在禱告,而是聖靈為我們向父神禱告:「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6-27)禱告不在乎我們所發出的言語是否合宜或華麗,因為禱告乃是朝向上主的舉動,就如詩篇62:1「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神;我的救恩是從祂而來。」禱告,始於靜默—等候創造的上主,也終於靜默—歇息在救贖的上主懷中。


這屬靈真理不難明白,然而為甚麼真正了解的人卻寥寥可數呢?不能一刻停下來,不只是現代人的寫照,潘霍華(Dietrich Bonfoeffer)在1928年一篇講章中,就提到兩個人不願靜默的原因:


「首先,我們害怕默默無聲,我們從一個活動趕往下一個活動,無非是不想有一絲與自己獨處的時刻,免得看見鏡中的自己。我們知道,這些獨處的時刻經常是最不舒適、最無成果的時候。但是,我們害怕的不只是我們自己和自我探索,我們更害怕神——怕祂會攪動我們,怕祂會發覺我們的真相,怕祂可能會帶我們進入祂的隱密處,依照祂的旨意來對付我們。我們害怕與神之間這樣單獨、可怕的相遇,所以我們逃避,以免祂會驟然靠我們太近。直接與神面對面,向祂作出回應,實在太恐怖了。我們的微笑必然會消失,就算只要嚴陣以待一次,我們還是不習慣。這等焦慮,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記號;我們活在恐懼中,擔心突然發現自己來到了那位永恆者的面前。


這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是,我們的信仰生活懈怠。也許我們曾經開始過,但沒多久就沉沉睡去。我們說自己沒那情緒,而既然信仰又關乎情緒,我們必須等到這樣的情緒臨到。所以,我們等過一年又一年,也許一直等到生命終了,才有心情來談信仰。這些想法的背後是一個巨大的謊言。我們或許認為信仰要看心情,但神不是隨著我們的情緒在運作,而人也不是非要某種情緒臨到了才要遇見祂。等待情緒的人是窮乏的。如果畫家只在情緒來時才作畫,他不會有多大成就。信仰,一如藝術和科學,有心神振奮的時刻,也有冷靜下工夫和操練的時刻。我們必須操練與神相交;否則,當神出其不意到來時,我們將找不到正確的語調、正確的字句,以及正確的語言。我們必須學習神的語言,謹慎學習,努力下工夫,這樣才能與祂說話。禱告是必須操練的,將信仰與情緒混為一談是致命大錯。信仰是課業,或許是最困難,卻也是人類能作的最神聖的課業。有一位神想要我們歸屬於祂,我們卻安於現狀地說:『我對信仰沒有興趣』,想想實在挺悲慘。這不過是逃避之詞罷了。當然,作起來的難易度會因人而異,但我們可以確定,沒有人可以不勞而獲。所以,這就是連在神面前默默無聲,都需要操練和下工夫的原因。我們必須每日堅毅地讓自己敞開於神的話語之前,容許自己被神的話語評斷。要在神的愛裡喜樂,就要每日更新。」(擇自潘霍華著,《熾熱的話語—潘霍華談讀經》(台北:校園,2015年))


參加過葵涌堂靜修默想聚會的弟兄姊妹,每次都有很好的自我反省,也經歷在靜默中、在神話語裡,與神相遇的震撼。靜默主前,不是為生活打一支強心針,讓我們又再闖過;靜默是為了得勝懼怕,在沉睡中被聖靈覺醒,被十字架的主拆毀重建,回復被造的尊貴,回歸創造主的恩慈大愛,重新成為一個有靈的活人。靜默不需等教會聚會,乃是你心之所願。當然,我盼望明年教會的默想聚會和操練,會有更多的肢體開始學習親近上主的真工夫。


( 2017.10.08 )


風暴,由我不由我?


對於我們這一代住慣了都市的人,早已忘記了颱風的威力和破壞。我仍會在安全情況下,和兒子感受一下強勁的風力,但我手也不斷提醒年少的他,不要期望打風放假或好玩,因為有不少人要在打風時繼續上班,更有不少居於惡劣環境的家庭,連基本的家居安全也受到威脅。每逢打風,可以享受一天難得的假期,但更要真誠地記念和幫助他人的需要。


「天鴿」對香港的破壞也「不算太嚴重」,風後新聞報導也只著眼某屋苑水浸名車的損失。對比澳門,幾天以來停水停電,多人死亡受傷,電視所見,有人以「淪陷」來形容受災情況也實不為過。很多當地的報導社評,已指出這次非旦是天災,也是人禍。因為一直以來,澳門政府都沒有稱職地管理自己的城市,甚至連善後救災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最終受害的乃是全澳市民。我們或許不能改變風暴的來臨,但面對風暴,有充足的準備抑或毫無警醒,結果卻是大有所別的。


面對生命中的「風暴」,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如澳門氣象廳一樣,對風暴預警不足,或者將它視而不見。生命中當然很多突如其來,又或是出乎意料的遭遇,但更多時候,我們所遭遇的困境,其實是有跡可尋,甚或是因著我們一直以來所作出的決定和行動所帶來的累積結果。舉一個例:著重飲食均衡營養又多做運動的人,不一定不生大病,事實上也有不少個案,一些有健康生活習慣的人,會突然因先天性疾病過身;但毫無節制地放縱飲食又有不良嗜好的人,身體肯定會出現大問題。到底身體健康是先天決定,抑或是後天練成呢?或許你會說,兩者都有。那你又認為是否需要為自己身體負責任呢?遇到身體有惡患絕症,你又會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呢?我們的人生,其實絕大部份都不只是我們個人的選擇和決定,相反,我們是活在一個彼此結連的關係網絡中,互相影響,彼此負責。那麼,一個人須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就不是因為命運由「我決」—只為自己的選擇貝責,而是因為我們與別人一起共同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相信上帝,接受基督拯救的人,就明白自己乃活在上帝拯救世界的故事中。在這個上帝的故事裡,上帝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刻與我們同在,引領我們前行,是基督的拯救和聖靈的更新,帶領我們從一切的黒暗或暴風中,蹣跚地步向上主的愛與光明。


生命的操練,其實不是當我們人生遇到風暴時,考慮選擇信靠上帝,抑或是憑己意行的教案;相反,生命的操練乃是在日常生活中,怎樣時刻經驗自己活在上帝救贖世界的宏大故事中,好使自己不斷順從上帝的心意而生活,經歷上主的真實和同在,好讓自己面對「風暴」時能,處變不驚,因為深知萬物在主裡皆有定時,無論成敗得失,繼續按主旨意而活,一切盡然交在主手中。或許,我們都想做「小確幸」,但真實而日常(daily)的靈性,卻是讓我們可以面對「大不幸」,並且仍然在上主的恩慈和拯救中,帶著永恆的盼望而活得精彩。


葵涌堂小組大更新的新小組已正式啟動,願我們同心合意,在屬靈情誼關係培育中,重歸真實靈性的塑造,與新朋舊友一同尋索、認識,和經驗我們每一個如此獨特的人,如何活在上帝恩慈大愛的故事中,竭力忠心跟隨基督,迎難而上,作主門徒。


( 2017.08.27 )


從不安而平安的聖誕


無論你是否基督徒,聖誕節對很多人來說,若不是歡慶的節日,也總是向心之所愛的親友表達溫馨愛意,互送禮物的好時機。然而,今年國內多個主要城市,卻泛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抵制聖誕節狂潮。例如安徽安慶市公安局明令,公共場所禁止及取消所有聖誕節相關活動,任何營造聖誕氛圍的一切物品亦不可出現;浙江溫州市有個別教會舉行聖誕晚宴,信徒因受到警告而不敢出席;以往重慶市在平安夜,都有大批民眾聚集廣場歡慶,但今年重慶當局卻如臨大敵,稱是「為了維護平安夜的平安」而派駐數以千計公安人員列隊駐守,禁止人靠近。網上也有傳影片,顯示有小學生在課室內,集體高喊「拒絕洋節,從我做起;傳承文明,過中國節」。總括而言,今年國內政權反聖誕節的措施,不但叫民眾不要歡慶,更要消滅。


對於一個極權國度,藉恐懼來操控人民意志的權勢,對聖誕如臨大敵,又有甚麼奇怪呢!因為那位要來的聖誕主角—耶穌基督,才是真正的主,挑戰和打敗一切黑暗權勢,拯救全地的主!因此,二千年前的第一個聖誕節,耶穌在巴勒斯坦地的降生,同樣沒有為當時耶路撒冷的絕大部份的人帶來喜悅(因為只有那些聆聽到天使報信的幾個人,才領會到這是關乎萬民的喜訊);相反,當那幾位從東方來朝拜耶穌的博士向希律王「問路」後,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充滿了「不安」,因為他們心裡明白,那個殘暴的耶路撒冷管治者大希律,只會不擇手段地要消滅那個威脅他的新生王。結果,希律王下令屠殺伯利恆兩歲以下的嬰孩,可想而知,小城頓時腥風血雨,哀鴻遍野。


因著這殘酷的歷史暴行,按教會傳統,每年12月28日定為「諸聖嬰孩日(Feast of the Holy Innocents)」,紀念著那些在伯利恆因希律而被殺的孩童。聖誕節當普天同慶,但聖經也絕對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些被各種權勢、黑暗、罪惡所迫逼受害的人。不知是有心抑或無意,國內總會在聖誕節的前後,公佈對政權有威脅者的判刑。維權律師吳淦就剛於12月26日因被控顛覆國家政權罪,被重判8年刑期。同樣,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先生,更是在2009年聖誕日被判刑11年,結果死在他所愛的土地,死在極權之人的手。


耶穌的出現,對不同的人來說(或更正確地講,是對那位既創造又拯救的公義上帝,有不同心態的人而言),確實是會帶來不同反應的。真正的平安,不是對邪惡的忽視甚或粉飾,而是認清它,然後因著耶穌宣告它的失敗。權勢懼怕耶穌,其實它不是懼怕耶穌,而是懼怕那些忠心跟隨耶穌的群眾,因為他們宣告,唯獨耶穌是一切的主:不是任何的領導和政權,不怕任何的威嚇與逼迫;他們用敬虔的生命與和平的行動,抵抗不公不義的事情;他們彼此相顧,激發愛心,用真正的關懷與愛顧,照顧被受欺壓的孤兒寡婦。弟兄姊妹,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已經來臨地上,開展了上帝拯救的國度,叫人藉聖靈在基督裡得自由釋放,不再被任何權勢所勞役,不再因邪惡的威嚇而絕望。願我們在這已臨到但仍等待圓滿的上帝國度裡,常存盼望,藉著聖靈而有勇氣,揭示一切邪惡的真面目,一同宣告耶穌拯救的福音!


( 2017.12.31 )


等候審判的信望愛


當香港人還天真地對新政府班子帶著一點期望,然而假的仍是真不了。眼見切實履行職責的議員被取消資格和窮追薪酬,落選的卻敗部復活變身高官盡享厚祿;一字咁淺的高鐵問題,一眾官員卻當民眾白痴,滿口謊言歪理,誠信盡失,企圖蒙混過關,葬送法治而在所不惜。面對此時此境,心裡著實帶著一份憤怒和悲哀。這使我想起舊約哈巴谷先知對上主的呼求:「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你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呢?毀滅和強暴在我面前,又起了爭端和相鬥的事。因此律法放鬆,公理也不顯明;惡人圍困義人,所以公理顯然顛倒。 」(哈1:2-4)


哈巴谷先知約在主前600年作猶大國先知,大概與耶利米和以西結同期。他們處身於國內政治急促變壞的時代。當時猶大國危機重重,國內從上而下充斥公然違背聖約,在國中施行不義的官員和百姓,外面又被受勢力日漸強大的巴比倫不斷欺壓和攻擊。作為先知,哈巴谷卻沒有呼求上主幫助他的國家富強,反倒是呼求神按祂的公義,審判那些顛倒公義犯罪行惡之人(1:2-4)。誰是先知口中的惡人?惡人顯然是指那些背棄神律法的猶太人,因為耶和華隨即回答哈巴谷的呼求,宣告要藉巴比倫的手來審判以色列人的叛逆。上主的審判終於在公元前586年臨到,猶大國結果被巴比倫所滅,耶路撒冷淪陷,猶大百姓很多被擄異邦,成為亡國奴。然而,巴比倫人以殘暴的方式對待猶大,上主也宣告他亦必須為自己的惡行受審判,承擔行惡犯罪所當得的刑罰。哈巴谷雖從耶和華口中得知猶大因叛逆所得的慘痛教訓,仍因著上主的信實守約和慈愛,深信猶大必從罪中得饒恕和拯救,重得盼望歡欣。審判與應許,正是哈巴谷書的信息:對惡者而言,審判必然臨到,或許得一時風光,但上主的公義必然顯彰,唯有在苦境中單單信靠上主的義人,必因信得生。


上主的信實和應許提醒我們,不要只看眼前的困境,甚至當你預料前面將會變得更差的時候,也毋需絕望,就如哈巴谷書的結語:「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7-19)。環看今天的香港,或許禮已崩樂已壞,法治汲汲可危,老無所養、貧無所依,但我們的信卻不因不義者的暫時得逞而絕望,反要因公義之主已藉十字架上打敗邪惡的耶穌基督,耐性地仰望等候上主必親自成就的得勝:不悔改的行惡者必遭審判,一切為義受迫逼之人必得伸冤。作為基督徒,作為教會,我們更當懷著這終末的信心,縱然在逆境中仍存不朽的盼望,竭力活出基督國度的愛與和平,叫基督福音的拯救和能力,可以在黑暗的地方被看見、被經驗,和頌讚。「基督徒」這身份,從來就不是「好人」的印記,相反,它是披戴在罪人身上的耶穌外衣,不誇口的只是自己的不配與卑賤,卻在恩典中得著基督的憐憫和救拯。在這個紛亂的時代,若有人因著你對上主的誠信敬畏,因著你對終末救贖的喜樂盼望、對他者真誠無偽的愛心,認出你是基督的門徒,使他們從悲痛黑暗中得見上主的真光,這才是基督和聖靈所賜的新生,叫我們脫離一切罪惡權勢威嚇的信仰。


(2017.08.06 )




生命規劃的時節


喧鬧的2017輕輕走了,2018在歌舞聲平的烟火中走進來。在天文學上,其實大除夕夜並沒有甚麼特別,它只是地球環繞太陽的其中一天。年終和歲首的意義,都是人主觀的願望,是新一年的期盼,差別只在乎我們所相信的,是歷史進程、宗教神話、抑或是信仰傳統。我不是悲觀主義者,但回顧2017,的確有充足的事實,叫我們對香港前景感到憂慮。或許,人們可以選擇不問世事,自求多福,為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小確幸每天打併,然而,除非你想逃往火星,否則從來沒有與社會政經環境脫節的「生涯規劃」。一群屋邨清潔姐姐,豈不只是想用自己的辛勤換取平淡的生活,然而無良的剝削制度卻不會放過她們。無論你關心政治與否,政治總會上門來找(抓)你。2018年,香港肯定會進一步落實十九大的中央「全面管治」,作為跟隨基督的人,我們該到底如何預備呢?


若你想要的是「生涯規劃」,要為未來的成就作一番打算,我想基督信仰的確不能滿足你,甚至與你所想要的平靜安穩之生活背道而馳!或許,信仰啟迪我們,人真正需要的,不是「生涯」而是「生命」的規劃。生涯看的是要做甚麼,相反,生命的問題卻先迫我們門問自己:我到底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到底為何而活。對自己生命的詰問,不單是靜默玄思,更是對生命的重新規劃。

規劃,就是運用時間的方式。如何用時間,必然反映我們生命中的優次。我們常說沒有時間,訴說沒有時間做想做或重要的事情。時間真的有限,而且很誠實—我們沒有時間做的,其實根本就不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我們以為自己重視某人某事,倒頭來卻時間卻奉獻了給「次要」的東西:我們重視家人,卻沒有時間陪伴,因為世事太忙了;我們重視關係,卻沒有時間交心,因為世事太忙;我們重視信仰,卻沒有時間返教會,因為世事太忙了;我們重視上帝,卻沒有時間親近主,因為……時間的運用,如何分配這極寶貴而有限的資源,老老實實地透露了掌控我們的價值之所在。教會的年曆,其實也是一種規劃,幫助我們重新調較、塑造,甚至徹底革新我們對自己時間的規劃。忠心跟隨基督的人,都當以耶穌的生命故事,成為自己生命規劃的藍本,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紛亂的世界,重新置定生命的錨,不致隨波逐流,反有勇氣在基督裡,做回上帝創造的自己。


2018年1月至2月中,我們進入了「主顯期」第6個星期。主顯期的靈性焦點有兩方面,首先是讓基督在我們生命裡面彰顯,以及基督透過我們的生命被彰顯。一個對信仰失去興趣,對屬靈事物提不起勁的人,不要妄想可以多加努力,就可以復甦。要讓基督在我們裡面彰顯,關鍵的方法是透過禱告:透過恆切真誠的禱告,我們再次在恩主前承認自己的叛逆失信,求主在自己的黑暗和軟弱中,臨在拯救和醫治。介紹大家一個取自福音書中的「耶穌禱文」(即稅吏撒該向耶穌的呼求):「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你可以嘗試背誦這禱文,作為主顯期不住禱告的操練,好讓我們邀請聖靈,進入自己生命最深處—最幽暗處,呼求耶穌基督在我們裡面重生。


主顯期也是基督透過我們向別人顯明的時機。基督透過每一個屬祂的人,向世界彰顯這位成就救贖的耶穌。我們正是基督行動的身體,是世上的鹽和光,藉著真誠的服事他者,向權勢見證基督國度的來臨,向軟弱孤寡見證基督的真愛,向貧困被擄的見證基督解放的自由。你2018年的生命規劃將會如何呢?願我們在這迷失世界(the lost world),在基督裡抓著生命之光,常存感恩與盼望,過靠主得勝的人生。


( 2018.01.07 )


當預苦期遇上情人節


全世界不少情侶都很重視每年的2月14日,因為這是西方文化的情人節(中國人的「情人節」是正月十五的元宵)。情人節當然是一眾情人互表愛意、共渡甜蜜的良辰吉日;不過恰巧的是,作為教會年曆中預苦期(Lent)開始的聖灰日(Ash Wednesday),今年正正亦是2月14日。香港不少禮儀教會,都會在聖灰日晚舉行聖灰日崇拜及舉行塗灰禮,將用棕枝燒成的灰混和橄欖油塗點在信徒的額上,或在額上畫上十字記號,並同時吟誦:「記得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鼓勵信徒表明自我卑微,準備以謙卑認罪和悔悟的心,進入隨之而來的40天預苦期之中,迎候基督的拯救。當預備認罪和受苦的聖灰日,遇上了浪漫溫馨的情人節,作為信徒的你,會否心中矛盾,感到難為呢(咁我約唔約情人慶祝好呢?又或是你從不理會。)


示愛與受苦的情感,兩者給人的感覺總是格格不入。然而,愛與受苦的精意,不單並沒有衝突,反而是唯有願意為所愛者的生命益處甘願受苦,才顯出愛的真諦。你知道情人節也是為著紀念為他者受苦的人的嗎?情人節起源最有名的說法,是在3世紀的時候,古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為了充實兵力,下令所有單身男性公民從軍,不許結婚。當時一位基督宗教的修士華倫天奴(Valentine不理禁令,秘密替人証婚,結果被士兵逮捕,於公元269年2月14日被處死。為紀念華倫天奴成的勇氣行動,後人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華倫天奴紀念日(Valentine’s Day),之後便成了西方文化中的「情人節」。


同樣地,預苦期提醒我們,要預備自己領受上帝藉耶穌基督賜予我們的無比大愛。耶穌的愛,是一種為罪人捨己的行動,因為祂甘願進入黑暗的世界,承受罪和邪惡對他的攻擊和暴行,親自進入世界的苦難中,藉十字架徹底過那惡者,拯救萬物出黑暗進光明。耶穌的受苦與犧牲,重新定義了上帝對墮落心界的愛與義,叫我們在罪中降服悔悟,徹底領受「神就是愛」。因此,預苦期的靈性,必然是因著耶穌已為我們所付上的饒恕之愛,並由之而來對自己過犯的懊悔。否則,我們只如其他宗教般,只靠己力和苦行祈求超脫,倒頭來卻失去真正的愛與平安。


弟兄姊妹,若然你想慶祝情人節,我當然不會反對。或許,當日你可以精心計劃行程,以信仰作元素,甚至將參加聖灰日崇拜成為與愛侶一同慶祝的活動(聖公會、循道衞理公會等都有舉行),體驗一個不一樣的情人節。若我們能把生活的次序反過來,先以基督作為我們的核心,以他為我們受苦的愛,去學習去愛,以他為我們的犧牲,去成全所愛,豈不更美?(聖灰日崇拜肯定不收費,比市面所有情人節活動都經濟:)


( 2018.02.11 )


宣教的復活


今年的復活節已然過去,但耶穌復活帶來的改變,由二千多年前第一個復活節開始,就從未止息。沒有復活節,就沒有福音,也就沒有教會,更沒有由教會群體所見證、所宣揚的天國來臨。復活節—也就是復活的耶穌基督,正是教會一切所行所是的根源,就像沙漏中間的洞,教會一切的活動,都要流向這位從死裡復活的耶穌,而門徒群體一切的生命和行動,也必須從復活基督所賜的生命而流出。復活節不只是一天發生的事件,而是由這特殊的日子起,復活的耶穌將整個宇宙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好叫墮落的世代必成過去,凡信靠復活主的人得著天國新生命。


因此,早期教會並不只歡慶復活節,而是將復活節之後的七個星期,定為「復活期」:從耶穌從死裡復活的榮耀事件開始,直到五十天後聖靈降臨節為止。復活期是白色的節期,我們不但歡慶主已經復活、升天,以及聖靈降臨的事實,更是門徒履行復活主的差遣的開始。因此,葵涌堂幾年前開始,將緊接復活節之後那一個月(4個星期),定為「宣教月」,就是要提醒和鼓勵全會眾,要回應復活主所吩咐的福音大使命:「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弟兄姊妹,宣教並不是某些人獨特的呼召,而是每一個被主所拯救的人都當回應的主命。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傳統所謂的「專職宣教士」(即以傳道身份到外地向未得之民宣講福音),但每一個門徒,都應是奉差遣,使萬民作主門徒的使者。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成為專職宣教士的外在恩賜,例如語言、體質,或技能等,因此差會一般都會先對想成為宣教士的人,作一些客觀的評估,看看是否適合進入宣教工場;但每一個門徒,都應從復活主領受了見證天國福音的生命,好叫我們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對像當中,用具體的行動(當然包括向人傳福音)宣揚耶穌基督已成就的救恩。


容我坦白,葵涌堂今天的確失去十多年前那份傳福音的熱忱。或許我們當年年紀小,豪情滿載一窩蜂想要為主幹一番;或許今天已家眷成蘿,肩負一身責任;或許當年讀書仍有閒暇,在傳福音中追尋價值和意義;或許今天已被工作勞役,連上班下班的時間也沒有。是的,比起十多年前,我們的處境真的改變了,香港也毋需十年,就如電影預言般崩壞;然而,復活主的福音正是每一代人的唯一拯救,它不會因你長大而過時,更不會因社會崩裂而褪色,相反,我們有幸,上帝使我們活在這個時代——一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剝削與勞役人的世俗,紛爭與貧窮無處不在的社會。因此,耶穌今天仍要差遣我們每一個,向那些仍然被罪和邪惡所困的生命中,見證並宣揚祂奇妙的拯救。不要讓自己「過時」,耶穌的福音使命正等候每一個人忠心的回應: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 2018.04.08 )


天國的語言


最近「母語」忽然成為香港人最熱議的話題,事源教育局刊登了一篇奇怪的文章。我相信若不是有人先「煽風」,又怎會無故起浪呢?我完全沒有受過語言學的訓練,但憑一般常識,母語豈不是就是父母親和成長環境塑造下的日常用語嗎?聽上一代的人說,以前從外面來香港打工,首先要學廣東話,否則是沒有人請的。當然時代會變遷,時勢亦不同,香港人現在若不懂普通話和英語,恐怕想搵一份稍有前景的工作也有困難。或許,問題不是哪一種語言重要,而是在同一個社會中,我們該如何在語言和文化上都存在差異的他者共同生活。作為基督徒,真正要緊的,不是文化分析和社會理論,而是三一上帝的旨意。


根據維基百科,目前世界現存語言大約有6909種,當中只有2000多種語言有書面文字。以使用人口計,最多人使用的是普通話(12億),其次是英語(9.8億)。你估第三位是哪種語言呢?原來是印度斯坦語,有近5.5億人每天在說。語言對一個民族的身份存亡,是非常重要的。失去自己的語言,就失去了民族的身份特徵。一個政權要統治和完全控制另一個民族,首要就是消滅當地的文化,並以官方語言去取代當地民族的語言。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文字,正是為了鞏固全國的統治;今天中國政權也以相同的原因和方式,去消滅中國西部和北部的小數民族文化。語言在極權者眼中,不只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灌輸意識形態的途徑,要全面掌控的工具。


然而,上帝的國卻不是如此。神國藉著耶穌基督來臨地上,基督復活後升天作王,從父神得了一切尊貴和權柄統管萬有,如今藉聖靈在世施行管治。以弗所書向我們揭示了父神拯救萬國萬族的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蒙應許。」政權的統治,是要消滅多元來融合為一(unity with no diversity);相反,基督的統治,是要擁抱多元而合而為一(unity in diversity)。五旬節聖靈降臨的一幕—也就是教會誕生的日子,正首次清楚表明這奧秘:「他們(門徒)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為甚麼?因為當時在耶路撒冷聚集了從天下各國來的人,門徒就用他們的「本土土言」述說耶穌十字架和復活的福音。在上帝的國度裡,人可以充滿了差異(difference),這種差異更是必須的,因為別人跟我的差異,是上帝賜與我們更認識自己的禮物(gift),也使我們不斷在他者的差異中,發現上帝創造的多元和豐富,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在神國中,公義不是要讓每個人一模一樣,而是要讓每個人被造的獨特性,得以在人生中拙壯長成,各自成全圓滿,好叫我們每一個最終都成為最馨香的祭,獻給創造我們的主,我們的神。


回到母語的問題上,我可以自豪地承認我的母語是廣東話。當極權者想鬼祟地消滅異己文化時,我們也應揭破這罪惡的面具。但同一時間,我們絕對不需要對普通話反感,產生非我即敵的對抗,若是如此,我們也將變成我們所抵抗的人,失去了對他們者的包容、接納,和欣賞。天國並不需要統一的語言,因為天國子民要在多元而不同的語言中,在多元而不同的文化中,以自己的話在每個時代,向每一代人,傳揚耶穌基督使人復和的福音,因為我深深相信,我們的主已經在全地作王,萬國萬族最終都要來到他面前,榮耀他,與他同享永恆的豐盛。


( 2018.05.06 )